幼儿园小班语言《大树与小鸟》课后反思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3月26日 09:30:50

  中班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小班时期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能够大胆而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我发现在日常的交流中,基本上师生间的对话都是顺应逻辑的,有什么样问题提出就有什么样的答案回应。但是在课堂上,我却发现幼儿常常答非所问。尽管他们有时候表达的意思很完整,可是与我的提问挨不上边。这样的回答我是点头呢还是摇头呢?在我的这个语言活动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平常的活跃分子似乎都不太积极,所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在我的认识中,语言课就要大家畅所欲言,尽情发挥。综合分析原因,最大的问题在我身上,我还是以成人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忽略了孩子的特性。

  其实从活动目标的设置上,我觉得我的目标还是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的。整个的教案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幼儿在和教师扮演角色,共同游戏的过程中增强了学习诗歌的兴趣,他们在肢体语言的交流中理解了诗歌所蕴藏的内涵。但我引导幼儿的方式方法还有待改进。比如在讲解诗歌的每一句含义时,我忽视了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弱,没有更好的指引幼儿,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内容。

  诗歌短小简炼、琅琅上口,通过富有动感的语言向幼儿展现了一幅大自然中动植物互相依存的快乐景象。其中仿编部分是为了让幼儿在熟悉诗歌的基础上,把朋友间因友爱而产生的快乐广为传诵,从而营造"快乐陶陶"的氛围。为做到这一点,教师需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注意相关联的人和物,并揭示其相互间的协调关系。我在活动过程中准备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动画给幼儿观看。虽然这个准备很好,但我没有好好利用,也没有认真观察幼儿对于动画的反应,没有在这个环节多做停留。课后想想,如果我能细细观察幼儿的反应,抓住契机帮助幼儿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那在接下来的仿编环节,幼儿的思维可能更加活跃。

  我最大的不足就在于急着把教案的内容讲完,而没有灵活地根据幼儿的反应,对环节进行相应的调整。其实我知道一个好的活动不是老师一个人的表演,只有体现了幼儿为主体的活动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活动。在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应该多多地去关注幼儿,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人,感受活动给他们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大树高高,住着松鼠;松鼠叫叫,大树笑笑;大树摇摇,松鼠跳跳;大树松鼠,快乐陶陶、今天执教了一个语言活动《大树和小鸟》,因为今天的半日活动是由我自己备的,因此,我也花了一定的时间进行了仔细的分析,还在网上找了一个语言的课件,一切准备工作做的还可以,心里就美滋滋的。

  早上,我到了班里,突然想起上次那个修电脑的师傅好像没有把电视机和电脑连上。于是马上试了以下,真的不行。心中难免着急了起来,跑到各个班级里去问了一下,只有两个班级连上了,可是其中一个班级放不出那个课件。失望地回到教室,只能用图片将就一下了。

  活动开始,本来的游戏改掉了,我结合图片,把大树和小鸟的诗歌进行扩充,以故事展开。然后再进行诗歌的朗诵欣赏。诗歌很简单,幼儿们很喜欢。特别是互动角色游戏环节。我扮演大树,幼儿扮演小鸟,把活动推到了高潮。

  可是在仿编环节,我遇到了困难。当我问"大树和小鸟是一对好朋友,还有谁和谁也是好朋友呀?"宝宝说:"大海和鱼"。然后我们一起仿编了一首诗歌。"大海和鱼儿/大海大大,游来鱼儿,鱼儿游游,大海笑笑,大海翻翻,鱼儿跳跳,大海鱼儿,快乐陶陶。"这首还算比较顺利,特别是苏小朋友用"大海翻翻"来表示大海的运动。当我第二次问"还有谁和谁是好朋友呀?"有的说"鲸鱼和鱼""青蛙和癞蛤蟆"……这些是好朋友,而且第一天的时候正好上了《有朋友真好》里面就是讲"青蛙和癞蛤蟆是一对好朋友"。我不能否认孩子们的错,可是这首诗歌的意图是让孩子们了解朋友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我把重点忘了。可是一时我却不知道怎么来表达这个意思,怎么说孩子能明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真的觉得自己语无伦次。一会说"两个好朋友之间谁也离不开谁",一会说"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植物,他们是好朋友",一会说"草地的好朋友是谁更合适?"一会说"谁离不开花儿,和它在一起"……在我的乱七八糟的引导下,反应快的幼儿似乎明白了我的用意,可是还有好多幼儿似乎似懂非懂。那么到底该怎么来引导,怎么突破这个难点呢?回家再打开了课件,觉得如果用上课件,纺编时出示相应的画面,如花儿和蜜蜂,也许仿编会更有针对性。如果提问的指向再明确点也许不用解释的这么复杂。如果事先能再考虑周全点,也许不会这么无助。现在还是没有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法,真想找师傅帮忙,可是师傅最近很忙,记录下来,等师傅空点好好请教请教吧。

  • 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