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果盘”到“超级坦克”的华丽变身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4年07月10日 15:12:50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回归自然,尊重天性。我们也一直在讲如何尊重孩子,给孩子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实践证明,往往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自主的游戏才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带给我们惊喜。下面的例子是我以观察者和研究者的身份亲历的一个幼儿自主学习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大班的男孩子(大双)和一名年轻的老师,我想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体悟到自主学习的真谛,也能看到老师从纠结到释然的蜕变。

  “我就想做个水果盘!”

  活动区时间,大双选择在美工区活动。他先是到班级的“小超市”采购了自己需要的美工材料——一个大的一次性纸盘、若干彩色的大串珠。回到美工区,大双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旅”。他将串珠放在纸盘里观察了一下,又晃了晃,然后找来了胶带,将串珠一颗颗地粘在纸盘中央。起先,他是用胶带直接贴在串珠上,后来改成了把胶条变成小圈,放在串珠的底部,然后粘在纸盘上。这个时间,史老师一直在旁边观察大双的制作过程。这样的过程持续了近半个小时。区域活动时间结束了,大双很有成就感地整理起自己的材料。这时候,老师忍不住问了一句:“大双,你做的这是什么啊?”“水果盘啊!”“你还想做点别的吗?”“我就想做个水果盘!”老师见状,选择了接纳孩子的想法:“你的水果盘里有五颜六色的水果,真好看!”这个装着各色串珠、露着胶条的水果盘就这样诞生了,并且安静地陈列在玩具架上。

  教师的困惑事后的研讨中,史老师说出了自己的困惑。大双这样的表现,教师需不需要干预?大班幼儿应该有更好的表现,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但是,之所以当时没有介入,是在“接纳和尊重幼儿的表现”与“提升幼儿的游戏水平”之间纠结。最终,孩子的一句“我就想做个水果盘”让她放弃了指导的念头,因为这就是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我的思考我很欣喜看到教师能停下来观察孩子,并最终接纳孩子的想法。然而,教师的纠结正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跳出“追求老师期待的结果”的思维模式。那么,在看似简单的行为中,幼儿到底有没有发展?我们看到孩子有目的地挑选了自己需要的材料,按照自己的意图操作材料,尝试用了两种方法把串珠固定在纸盘上,专注、坚持地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完,自信地介绍自己的作品……这些何尝不是发展呢?

  “看,这是我的超级坦克!”

  第二天的活动区时间,大双同样选择了美工区。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水果盘"端过来,认真地看了看。然后,他又一次走到对面的“小超市”,似乎要找点什么。过了一会儿,他买了一个小一点的纸盘和一些彩色串珠回来。观察了一下,把小纸盘扣着粘在原来的串珠上,然后又粘了一些串珠在上面,这一次,他完成得很快。之后,他再一次走进超市,这回他买了一些卫生纸芯儿。要怎么用呢?只见大双端详了一下纸筒,并在纸盘上来回摆弄。终于,他决定把其中一个长一点的纸筒粘在纸盘的正中央,然后把两个短一点的对称着粘在两边。做到这儿,大双似乎突然有了灵感,他兴奋地第三次跑到超市。这一次,他收获很大,彩色纸、吸管、筷子、串珠等等,小超市的生意也因此格外火热。接下来就是马不停蹄地组装。在老师的询问下,我们才知道这是要造坦克。

  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大双往坦克的炮筒(纸筒)里装了很多“炮弹”  (串珠)。这个时候,老师走过来问:“大双,你为什么要装这些珠子?”“这是炮弹。”“哦,那这么多炮弹怎么往出发射啊?”“就这样,从口这儿发射。”说完,大双停顿了一下,好像意识到什么。忽然说:“有办法了!”他快速跑到“小超市”,寻觅了半天,买回一个带盖子的小方盒。他在炮筒的口试了一下,正好能挡住那个口。于是,他把小方盒粘在炮筒的入口处。这时候,老师打开盒盖,发现看不到炮筒里边,便问道:“那炮弹怎么出来啊?”又一个难题摆在大双面前,他摆出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那把盒扎一个洞不就行了吗?”然后,找到了剪刀,试图扎一个洞,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就这样,一个坦克的雏形诞生了!

  教师的感慨前一天还一脸纠结的教师,今天变得异常兴奋,因为她看到了孩子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竟然按照自己的意愿造出了一架很酷的坦克。而且在过程中,能不断完善坦克的造型,还能按需取材,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大双的表现打消了老师之前的纠结。

  我的思考教师的感慨源自幼儿出乎意料的表现,而幼儿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则源自老师给了幼儿自主探索的空间,支持和接纳了幼儿的游戏意图,没有太多干涉幼儿。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是一种主动、投入的状态,一开始只是尝试和探索,当有明确的目标后,则开始有目的地操作材料。他能够自由地选择操作材料,并将材料的特性与头脑中坦克的结构和功能建立联系;同时,他还用到对称、支撑等策略。当被问及关于炮弹发射的问题时,他能积极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研讨中,大家就老师的这次介入比较认同。因为,一方面,老师倾听了幼儿的想法;另一方面,提出了有挑战性的问题;同时,给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我想,教师的介入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更适宜或更有效。在肯定的基础上,我也提出了我的困惑:“如果当时老师没有提出炮弹发射的问题,会发生什么事?”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