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胎教:中国古代是怎样进行胎教与胎养?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6年01月28日 10:05:52 

  首先要提出的是,在我国古籍中,时常见到胎养与胎教这两个名词,它们是有所区别的。简单的说,在怀孕期间,偏重于生理方面的保养是胎养,偏重于心理的健康是胎教。但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则往往将这两方面杂记在一起,以见其间的紧密关系。如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所说:“古人胎教、胎养之方,最为慎重,所以上古之人多寿多贤良。”

古代胎教:中国古代是怎样进行胎教与胎养?

  上古至汉代的发展

  在中国的上古时代至西汉时代,有关胎养的问题已开始萌芽而形成雏形,例如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纪,在甲骨文上发现已有孕妇临产得病,母子是否平安的卜辞,以及“育疾”的名目,也就是妇女生育的疾病。

  公元前十一世纪成书的《周易》,也有“妇孕不育”的记载,可见当时对于妊娠病变,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而在春秋、战国早期的《左传》中,对畸形胎儿、妊娠时间长短、一胎或双胎等情形已有记载,尤其是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六四四年)载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已明确地指出近亲结婚有害后代的繁殖,这比达尔文在一八五八年才论述到这一规律要早了二千五百多年。

  当然,在我国现存第一部重要医典《黄帝内经》中,对妊娠的诊断、生理变化、胎前疾病、妊娠期间的用药准则、分娩的诊断等,都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有我国最早的养胎专著《妇人胎藏经》,可惜已经散失。但张仲景(公元一五零——二一九年)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妊娠病》中,有关养胎保胎的内容很丰富,有胎孕用药、妊娠合并其他疾病的鉴别珍断、藏腑经络的逐月养胎、胎前疾病的诊治、祛病养胎等等;而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症并治》中,更对妊娠呕吐、腹病、出血、水肿、小便不利等等病症,提出诊治的方法。

  讲到汉代,我们还不得不提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母仪传》,因为在此以前虽早有胎教之说,但正式文字记载则见于该书所说:

  太任,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仲女也,王季娶以为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单脚站立),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颂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

  这段两百多字的文献,可以引申发挥的很多,只就第一段指出下列三点:

  一、太任的德性、行为本来就很好,而根据史料记载,王季也是位有德的贤君。故可说这对夫妇已具有良好的素质(即今天所谓的遗传因子。);

  二、太任在妊娠期间非常重视眼、耳、口的防护;

  三、生了文王之后,太任又亲自加以教育。

  至于第二段,也可指出下列三点:

  一、扩大到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均讲求正;

  二、进而讲求“诵诗、道正事”等积极面的胎教;

  三、特别重视孕妇眼、耳所见所闻之善恶对胎儿的影响。

  刘向在该书中也谈到周后胎教法:“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可并供参考。

  虽然我国古代还没有“遗传”这个字眼,不过,汉代贾谊在《新书·胎教》中所说的“素成”,即有今天所说先天基因的意思。他说:

  《易》曰:“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素成,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呜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故曰“素成”。

  这里强调的是“慎始”,如果夫妻双方都是来自“孝悌”门风的家庭,那么无论是胎养、胎教,都将事半功倍;要是夫妻失和,自然就很难做到好的胎养、胎教了。

  汉代王充在所著《论衡·命义篇》中提到的“性”,也很接近于今天所称的遗传,他认为“性”有三种:一、“正性”,即所禀是五常之正,可以说是特别良好的遗传;二、“随性”,即随父母之性,可以说是寻常的遗传;三、“遭性”,那就是妊娠期所感受的印象了。为什么说是“遭”呢?他说:

  遭得恶物象之故也。……性命在本,故礼有胎教之法,子在身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受气时母不谨慎,心妄虑邪,则子长大,狂悖不善,形体丑恶。

  • 古代胎教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