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古代的“胎教”是什么样的吗?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9年07月15日 10:34:17 

  “胎教”在今天是个时髦的概念。

  但“胎教”可不是现在才有的,也不是国外的舶来品,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跟现在的准妈妈一样,对还在肚子里的宝宝们,古代的准妈妈们也看得无比金贵。比起现代的胎教,古代的胎教更重视宝宝的德育和心理健康。

  在古代都是把还在肚子的宝宝们当作未来的帝王来培养

  早在先秦典籍《青史子》中对胎教的记载:

  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侧室——引者注,下同)。太师持铜(乐 器)而御户左,太宰持 斗(食器)而御户右,太卜蓍龟而御堂下,诸官皆以其职御 于门内。比及三月者,王后所求音声非礼 乐,则太师抚乐而称不习;所求滋味者非 正味,则太宰倚斗而不敢煎调,而言曰不敢以待王太子。

  可见,古人对未来的王者的降临怀有极其庄严的态度,王后的一举一动无不切合一个“正”字,处处切合礼法。

你知道古代的“胎教”是什么样的吗?

  到了汉代,我们不得不提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母仪传》,因为在此以前虽早有胎教之说,但正式文字记载则见于该书所说:

  太任,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仲女也,王季娶以为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单脚站立),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颂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 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

  这段两百多字的文献,可以引申发挥的很多:

  生了文王之后,母亲太任要亲自加以教育。

  注重一言一行,把胎教扩大到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均讲求“正”;

  进而讲求“诵诗、道正事”等积极面的胎教;

  特别重视孕妇眼、耳所见所闻之善恶对胎儿的影响。

  刘向在该书中也谈到周后胎教法:“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諠,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可并供参考。

  虽然我国古代还没有“遗传”这个字眼,不过,汉代贾谊在《新书·胎教》中所说的“素成”,即有今天所说先天基因的意思。他说:

  《易》曰:“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素成,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呜呼!戒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故曰“素成”。

  这里强调的是“慎始”,如果夫妻双方都是来自“孝悌”门风的家庭,那么无论是胎养、胎教,都将事半功倍;要是夫妻失和,自然就很难做到好的胎养、胎教了。

  比至今日,为古代王室和贵族所推重的、以礼乐教养为基本规范的“胎教之道”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然而,我们今天的父母能否首先进行自我教育?能否继承古人赋予胎教的精神品质?这应当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古代胎教还要求准妈妈要做到调适情志。中医学认为:“胎借母气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应,若右所逆,即致子疾。”所以在《在增补大生要旨》一书中指出:“盖气调则胎安,气逆则胎病。”意思是说,怀孕不仅是女性生理的一个特殊过程,而且在心理上也同样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反应,也就是所谓情志的变化。因为,准妈妈怀孕后应该情志舒畅,遇事乐观,心境平和,不要喜怒无常,动不动大动肝火,甚至经常恼怒,以免影响准妈妈和胎儿的健康。

  古代胎教更重视准妈妈的道德修养。比如清代贺兴思在《三字经注解备要》中提出“端心正坐,清虚和一,坐无邪席,立无偏倚,行无邪经,目无邪视,口无邪言,心无邪念,无妄喜怒,无得思虑。”等准则,认为准妈妈如果能做到心怀坦荡、言语大度、行为端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胎儿都是非常有益的。

  古代医圣孙思邈等提出的胎教六项原则

  最后,我国古代许多著名医药学家,对准妈妈在妊娠期间的情志调适,生活环境以及应该注意的有关事项都有要求和建议。比如被称为医圣的大医药学家孙思邈,经过对胎教的专门研究,归纳了以下六项原则:

  谨慎起居:劳逸适度,起居有序,忌贪吃贪睡,忌负重物。

  调节饮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忌辛辣生冷。

  调理情志:静心节欲,心胸开阔,遇事乐观,忌闷闷不乐,心情败坏。

  慎对寒温:注重胎前保养,忌风寒侵袭,以防感染疾病。

  节制房事:房事有度,忌求一时之欢,导致伤胎。

  戒酒避毒:酒能伤胎,宜戒佳;减少服药,慎灸穴位,避免流早。

上一篇:古人是怎么进行胎教的?
下一篇:没有了
  • 古代胎教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