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胎教文化,为什么你的孩子不成材? (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8年09月11日 13:49:10 

  3儒家的胎教观

  在儒家伦理道德为主宰的传统社会中,士大夫对胎教之道可谓是重视之至,要将其“书之玉板,藏之金匮,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大戴礼

  记》第四十八《保傅》)

  北齐著名文学家颜之推还专门将此内容写入家训,要求后代子孙执行“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的家训。(《颜氏家训》卷一/教子》)

  平民百姓也以口传身教的方式沿袭着切实可行的胎教之法,自觉遵守着各种禁忌规约。古人之所以如此重视胎教,究其原因,除了期望母子平安、顺利生产的心理外,主要就是中华文化中的“正本”思想。“本”即“本性”,本性端正之人即为君子,本性阴险之人即为小人。儒家文化的价值观是重伦理道德,对后代的教育是以培养其成为堂堂正正的人乃至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正人君子为目标。而人的本性又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人们便很自然地认为母胎发育阶段对个体本性的形成至关重要。

  若在此初察之际就开始教之以规矩,授之以礼法,则必有助于形成他贤明、刚正的性格,其本性中也会具备较多的“仁义礼智信”的优良品质。孔圣人精辟地总结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如若此时有丝毫的闪

  失就很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即所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当然也是这个原因,使当时的人们重视胎教的功利性大于科学性。

  4单纯重视女性,忽略男性的作用

  在原始时期,先民直观地看到人从母体中生出,在很大程度上把生育之功单一地归结于女性而认为人的繁衍与男性无关,没有认识到男性在生育中的作用。于是,这种直观思维就导致人们尤其看重女性的个体素质和自身修养。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人逐渐意识到“父母交合生胎”,逐渐肯定了男性在孕育子嗣中的作用,但是因为从妊娠到生子,扮演重要角色的仍是女性,所以胎教文化中对于女子有很高的要求。

  首先,古时男子选妻时注重孝悌品行、门第出身,认为母亲秉性的善恶优劣会遗传给孩子,“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决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新书》卷十《胎教》)。也即形成了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

  其次,女子有身孕时要遵守更多的戒规,衣食住行、一举一动都有严格规定。《女科广要》中明确要求她们要“焚烧名香,口诵诗书及古今箴诫,

  居处简静……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清庶事……”而且要“必慎所感”,因为古人相信母亲感于善则子善,感于恶则生子恶,认为孩子的善恶美丑是母亲怀孕时的感化所致。

  《列女传》中对此很形象地解释为“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所以,此时孕妇便要移居至空气清新、景色怡人的处所静心修养;此时孕妇便“不欲令见丑恶物,异类鸟兽,食当避其异常味。不欲令见熊黑虎豹并及射鸟、射雉、食牛心白犬肉、鲤鱼头”,“不可吠兔肉,又不可见兔,令儿唇缺。又不可吠生姜,令儿多指。”(《博物志》

  卷十《杂说下》)

  另外,有些地方还禁食驴马肉,恐令人延月;禁食螃蟹,恐子横生;禁食冰浆,恐绝胎。甚至还禁止孕妇房中张挂画像,恐被换胎。如清末徐坷《清稗类钞》“鄂妇妊忌”条云:“湖北妇人妊子,避忌最甚,有所谓换胎者,言所见之物入其腹中,换去其本来之胎也。故妇人妊子,凡房中所有人物画像,藏之弃之,或以针刺其目,云其目破不为患矣。”诸如此类的禁忌还有很多。可见,与现代相比较,古时生育子女需要母亲付出更为巨大的代价,这也正是母性光辉之所在。

  不得不说 ,古代胎教思想精华与糟粕并存。今天,当我们以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古代的胎教文化,在扬弃的基础上,继往开来,使胎教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熠熠生辉,发扬光大。

  • 古代胎教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