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包”真的out了吗?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4年10月14日 09:36:41 

  在产房,经常会遇到产妇和家属之间的吵架,最常见的就是年轻一代和老辈人在护理孩子上的分歧造成的,这不,一大早,7床的产妇和她妈妈就开吵了。

“蜡烛包”真的out了吗?

  原因很简单,天气凉了,老人怕新生儿冻着,要给宝宝裹“蜡烛包”,可是产妇不干,非让宝宝把在市场上购买的比较宽松、柔软、下方有开口的睡袋当襁褓,认为这样既便于换尿布,又保暖。

  产妇说:“妈,您那套早就不时兴了,小宝宝其实一点都不怕冷,现在家里条件都好了,宝宝全是捂出来的毛病,没听说过谁家孩子冻病了,包裹蜡烛包可能对孩子关节造成影响了。”

  妈妈在旁边争辩道:“不裹着孩子,孩子爱哭,而且,腿发育不直。”

  产妇说:“我看网上说了,有些宝宝O型腿是佝偻病的一种表现,与包不包蜡烛包没有任何关系。宝宝哭闹可能是因为别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裹蜡烛包。”

  两个人争辩着,谁也说服不了谁,看到我进来了,产妇好像找到了救星一样:“小红姐,你劝劝我妈吧,她老想用老式办法包裹孩子,现在都什么年代了?”

  “什么年代了?什么年代也得生孩子。”

  看得出,她母亲也是一个嘴犟的人。

  看着母女两个互不相让的架势,我感到好笑:“很多老讲究,现在都证明是不对的,可是,这一回,我要说,你妈妈给新生儿包蜡烛包的做法是对的。”

  “可是,网上都说了,不能裹蜡烛包呀?”

  产妇一脸诧异的表情。

  “很多东西不能偏听偏信,我这么说是由科学依据的,你要知道,你的孩子属于晚期早产儿,是在怀孕250天出生的,虽然晚期早产儿的身长、体重及外貌非常接近足月儿,但是,同足月新生儿相比,晚期早产儿不论是在近期还是远期均存在显着的临床问题。晚期早产儿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体温管理:胎儿的皮下棕色脂肪的储备始于孕26~30周,持续到出生后3~5周。晚期早产儿未储备足够的棕色脂肪,产热和保暖能力低下,易发生低体温及寒冷应激,导致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因此,保暖十分重要。美国儿科学会就建议,保持室温22~26℃,室内湿度冬天30%,夏天50%。出生后立即擦干婴儿全身,头部以帽覆盖。若母婴情况稳定,可实施袋鼠式护理,必要时延迟首次沐浴时问。若出现低体温且无法实施袋鼠式护理时,可将早产儿置暖箱内保暖,体温维持在36.3~37.5℃之间。

  而中国讲究的给新生儿包蜡烛包的方式,其实是契合了这一点,现在,在欧美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反思这个问题,都在给婴儿实施蜡烛包式的襁褓法护理了。”

  “真的吗?“产妇有点半信半疑。

  “当然了,有一项研究表明,小龄宝宝用襁褓包裹,会减少宝宝过度哭泣的现象,因为襁褓给他们带来了安全感。研究人员用襁褓包裹与规律性和减少刺激因素的方法进行过比较。规律的方法包括,父母遵循一个“循环模式”,按照一定时间让婴儿睡眠、给他喂奶、与他一起玩耍和让清醒时的他单独待在游戏围栏中。

  400名过度哭泣孩子的父母被建议要减少婴儿的刺激物并让他们形成规律性,另一半的父母接受训练,学习在就寝时如何用襁褓包裹孩子。

  一周后,所有孩子每天的哭泣时间都减少到1小时内。8周后,与调查开始前婴儿平均每天哭泣两个半小时相比,他们现在每天的平均哭泣时间大约是40分钟。他们总结说,8个月以前的婴儿有过度哭泣情况的可以试着采用襁褓包裹的方法,但包裹一定要适度。

  很多研究人员也发现了其中的科学道理。通过研究表明襁褓能让宝宝睡得更香,时间更长。而且正确地使用襁褓不会产生呼吸限制,也不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像你,用下方有开口的睡袋当做襁褓,睡袋里面的棉絮也很松,容易跑风进去,,灌风的宝宝很容易出现感冒或者其他身体不适。因此,还是用小棉被或者柔软的毯子来将宝宝裹紧为好。”

  听我这么说,产妇才算放了心,我又开始指导她如何裹新生儿。

  襁褓法十分简单,但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不要裹得太松,在以前,一个错误观念,是老人给孩子裹得太紧了,孩子体温高了,容易感冒等等,其实,襁褓的关键是贴紧,贴紧,再贴紧。“一下一上”裹法的每一步都要求把毯子拉紧,一点儿也不能松。只有,这样,新生儿在襁褓里的感觉才如同在母亲的子宫里,温暖和安全。

  第二,裹襁褓时一定要把宝宝的手臂拉直,不要弯曲着,如果宝宝的胳膊是弯着的,那么不管裹得多紧,宝宝哭闹时也会把手挣脱出来。事实上新生儿确实很喜欢把身体蜷缩成胎儿时的形状,而早产儿则一直要到正常的出生时间后才会伸直胳膊。如果宝宝弯着胳膊的话,就会从襁褓中挣脱出来大哭大闹。

  准妈妈不必担心,虽说襁褓中宝宝的胳膊被直着固定住了,他们身体的其他部位例如腿、手指、脖子等依然可以弯曲,足以使他们觉得高高兴兴。使用襁褓法后,新生儿的睡眠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胎教音乐
  • 迎接宝贝推荐
寒假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