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幼儿入厕时间及习惯的培养。
孩子刚入园容易出现尿裤、尿床、拉裤等情况。有的孩子因为贪玩忘记了入厕;有的孩子在家都是家长提醒入厕,从而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的孩子在家都是用便盆,到了园里不会蹲便;有的孩子睡得太沉等情况。对于这些情况老师就应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培养。
首先,应定时提醒孩子入厕,尤其是对于贪玩的孩子和睡的较沉的孩子,应个别提醒。
其次,对于不会蹲便的孩子,可以先为他准备一个便盆。然后逐渐让孩子锻炼下蹲,老师也可陪同他一起入厕,在旁边扶着孩子给其鼓励。
总之,小班孩子刚入园,拉裤、尿裤现象比较正常,老师要加以正确的培养和对待,一定要耐心、细致,不能着急。尤其要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特别值得提出的一点是:无论是接送、进餐、午睡,还是入厕等,这些习惯的养成一定要和家长进行 沟通和交流,请家长了解孩子各种正确的作息习惯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周六周日对孩子继续进行培养。千万不能觉得孩子周末在家休息就可以让其随心所欲的放松,这样不但影响老师在园一周的培养成果,而且对孩子行为的培养极其不利。这一点请老师和家长一定予以重视。
(三)入园后仍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园互动活动。
孩子、家长、老师是需要密切配合和相互关注的,同时也需要及时的交流与沟通,所以,入园后开展的活动不仅要面向孩子还要家园互动,这样才能更好的得到孩子的喜爱,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活动:
1.服务性活动:是指班级、家庭以资源共享为目的,互相提供服务的活动,包括教育咨询、家长阅览室、媒体宣传、家访等。如,班级定期向家长开放,举办家教咨询,解决家长在家教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和要求;幼儿园开辟家长阅览室,陈列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及各类理论书籍等,供家长翻阅,同时欢迎他们积极捐赠家教资料和设备,形成家园互通,双向交流;家访在入园后是不可少的,老师可不定期对幼儿进行家访,与家长交流其在家及在园的表现,与入园前的家访情况进行比较,找出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2.开放性活动:是指班级对外开放,提供场地、设施,营造温馨、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吸引家长关心教育,包括育儿沙龙、亲子俱乐部、参观观摩等。如,班级提供场所,不定时的开展各类漫谈、娱乐及聚会等活动,向家长提供各类育儿指导。班级还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向家长开放,邀请他们前来参观观摩,如,活动开放日、幼儿亲子运动会、外出参观、郊游等等。其中效果较好的有:
* 走进大自然和生活:大自然就是个大课堂,它会给孩子带来无限的遐想。在不同的季节可进行不同的活动。春天,到户外去踏青是最好的选择;夏天,带上玩水工具去嬉水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秋天,带孩子们去刨花生、摘苹果;冬天,让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和爸爸、妈妈、老师一起接触大自然、接触集体生活,是新鲜的、好奇的、快乐的。每次参加的家庭应控制不超过八个,太多不便组织与辅导。
* 举办亲子联欢会:这种形式适宜在学期结束时举行,因为此时孩子们已相互熟悉,各方面能力也有所提高。晚会节目可分为幼儿节目、家长节目、亲子游戏、老师节目、家庭节目等。幼儿节目以集体表演为主,内容为学过的儿歌、歌曲、音乐游戏等,旨在锻炼孩子的胆量,让每个孩子都有登台展示的机会;家长节目,请有才艺的家长登台献艺,如,讲故事、变魔术、木偶表演等;亲子游戏,以参与性强、适合小班幼儿特点的游戏为主。如,“抬花轿”、“袋鼠妈妈”等;教师节目,可以是才艺展示或表演孩子学习的内容;家庭节目,在自愿的基础上,给一些有特长的家庭以展示的机会。
这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为每个幼儿、每个家庭提供了互动的机会,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园取得的进步,孩子们也从中获得了快乐的体验。在活动中,家长还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和不足,有利于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参与性活动:家长被视为幼儿园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的教育资源而加以开发与利用,在一定范围内参与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与活动,同时把家庭教育的理念和具体做法从幼儿园推向家庭。包括开放日、家长进课堂、家园同乐、家委会、建议箱等。如,邀请各行各业的家长到幼儿园来当“老师”,为幼儿组织教学活动;幼儿园不定期邀请家长参与一些大型活动,如亲子运动会、“六一”联欢会等;由各类型家长代表组成的家委会,协助、监督班级工作,促进家园进一步沟通;在班内设立建议箱,请家长参与、监督、评价班级日常工作。
4.教育性活动:根据家长需要,可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一系列活动。包括专题讲座、家园联系窗、小型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如,邀请有关方面的教育专家、教师定期举行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教育、家庭教育、保育知识等,纠正家长教育中的错误观点及做法,促进孩子健康发展;定期把有相同问题孩子的家长请来,开一个小型家长会,有针对性的解决孩子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