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02月22日 12:37:12 

  
  (三)儿童的意图理解意图是儿童心理理论的重要成分,它至少包含这样两个部分:一是目标所导向的个体的具体行动;二是对目标对象的一系列内心的表征,包括如何达到目标的计划,对计划能实现目标的相信,以及对实现目标的愿望。比如一个婴儿在想要伸手得到一个玩具时心理是怎样的?伸手是这个婴儿有意图产生的行为。但是这个婴儿的有意图的状态还包括了对玩具的表征和想要得到它的愿望,以及要怎样才能得到这个玩具的行动的计划等。对意图的理解简言之就是理解到有意图的行为是包含了内心的表征的,缺乏这种内心表征的行为就不是有意图的行为。获得对意图的理解对于儿童的发展是重要的。首先,它帮助儿童理解人和动物、其他物体的不同,人们的大多数行为是自愿或者有某种意志的,它由意图产生并受到意图的推动。其次,对意图的理解对理解道德以及责任也是必须的(Shantz,1983)。儿童必须学会把人们受到奖励或者责备看成人们所做出的行为是否有意图或者无意图的一个结果。最后,一些对意图的理解对于理解计划是必需的,因为计划是由意图构成的(Bratman,1987);这样的理解对儿童建立和执行计划都有帮助。
  
  关于意图理解的研究始于皮亚杰(1932),之后经由其他的学者验证:与年长的儿童不同,当一个行动受到谴责时年幼儿童会把原因归结于错误的行为而不是行动者的意图。比如,他们会认为故意摔碎和不小心碰碎花瓶都应该受惩罚。对此,研究者的解释为:8或9岁以下的儿童不能意识到意图,也不能以此为依据进行道德判断。新近的研究认为,儿童能够在更早的阶段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意图,但是研究所显示的年龄并不一致。研究(Shultz,et al.,1980)发现,3岁左右的儿童能够辨别哪些事情的发生是无意图的。比如,让儿童戴上一个能干扰其视觉的棱镜,然后从两个硬币(银币和铜币)中拿出其中一个。如果被指示拿左边的银币时,改变后的视觉会使儿童接触到的是右边的铜币。当问儿童是否有意去拿铜币时,大多数3岁儿童能正确地否认有这种意图。但是3岁儿童在辨别膝跳反射是否有意图时却存在困难。通过引起儿童产生膝跳反射,然后问儿童是否有意动腿时,3岁儿童却表示他们有意动腿,而5岁儿童报告他们不是有意动腿的。廖渝等(2006)的研究则显示中国儿童4岁的儿童已经能够正确地判断膝跳反射不是由意图产生的。弗拉维尔(Flavell,1999)的研究认为,儿童在3.5~4岁之间能达到对意图的理解。总之,目前的研究没有得出儿童获得意图理解确切时间,但这个年龄应该早于皮亚杰时期认为的8岁,大致在3~5岁之间。
  
  (四)儿童的欺骗能力欺骗是人类的一项重要的技能。对儿童欺骗的研究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指儿童问题行为中的“欺骗行为”,二是指儿童心理理论中的“欺骗能力”。在后一研究领域中,所谓的欺骗能力或欺骗,是指个体有意地培养他人的错误信念,以致他人产生错误的行为或进入某一误区。从概念来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意图使他人产生错误信念。索迪安(B.Sodian)的经典实验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索迪安要求儿童设法不让一个演强盗的木偶得到金币,而让演国王的木偶得到金币。实验研究包括两种游戏条件。在第一种条件下,研究者对儿童说:强盗会把那个金币据为己有,而国王会从钱袋里再拿出一枚金币,把两枚金币都送给儿童。木偶剧中,木偶的面前放两个箱子,其中一个箱子里放了一枚金币,儿童看得见金币在哪个箱子里,但木偶看不到。在木偶选择箱子前都会先问儿童:“金币在哪里?”实验目的就是要证实儿童是否会因为不想让强盗得到金币而告诉强盗的是一个空箱子,但会告诉国王正确的箱子,让国王找到金币。结果发现,4岁儿童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同时他们也得到了奖励的金币,但3岁儿童总是正确地指出那个有金币的箱子,而不管问他的人是强盗还是国王,他们总是“实话实说”。在第二种条件下,强盗和国王都很懒,每人每次只打开一个箱子。儿童要做的就是锁住其中一个箱子,使强盗拿不到金币,从而让国王找到金币。也就是说,这次儿童将通过对事物的改变来支配他人的行动,而不是通过对信息的控制来改变他人的想法。结果发现,3岁儿童能成功地完成此实验任务。
胎教音乐
  • 幼儿心理学推荐
寒假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