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我中心言语”心理现象分析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9年01月22日 14:04:10 

  儿童从三四岁起就常常会边玩边嘀咕, 一个人絮絮叨叨地不知在说些什么。这种自言自语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是幼儿心理发展和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本文尝试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阐释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产生的原因, 并从这一角度来思考幼儿教育的某些实践问题。

  一、什么是幼儿自我中心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是心理语言学关注的话题之一, 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幼儿自我中心言语指幼儿在活动或游戏过程中发出的、似乎并不在意能否达到与别人沟通的目的的自言自语或公开说的话。

  研究者以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对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作了不同的划分。皮亚杰从幼儿言语的机能出发将其分为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其中, 自我中心言语包括重复、独白和集体独白三种表现形式。维果茨基则依据自我中心言语的功能和作用将其分为自我中心的沟通、幻想游戏和针对非人类物品的谈话、感情的释放和表达、形容自己的活动和自我引导、大声读出以及听不见的喃喃自语几种类型。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有特定的发展路径。儿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 自我中心言语出现的频率是不同的。据皮亚杰统计, 3 岁以前, 自我中心言语占全部言语的 1/2 至 3/4; 3 岁至 6 岁, 自我中心言语逐渐减少, 大约在 1/2 至 1/3 之间; 7 岁以后, 进一步减少到 1/4。而维果茨基则认为, 自我中心言语在学前阶段增加, 在初小阶段逐步减少,其出现频率呈倒 U 型; 当自我中心言语被部分内化时, 公开的自我中心言语便减少; 当自我中心言语被简化及内化时, 会产生结构和文法上的改变;随着儿童的进一步发展, 他们自言自语的时间由跟随在行为之后转变为出现在行为之前, 具有计划和规范的功能。

  另有研究发现, 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与任务难度高度相关, 尤其是在中等难度的任务和困难任务中。父母在场对幼儿的自我中心言语出现频率没有影响。在学前阶段, 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不断地发展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儿的一部分自我中心言语被内化了。

  二、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产生的原因

  自我中心言语是幼儿言语发展必经的阶段,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关联。认知心理学关于前额叶发展、执行功能发展和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等三方面的研究能解释幼儿自我中心言语产生的原因。

  1.幼儿前额叶的发展

  前额叶(prefrontal cortex) 是控制和整合各种复杂关系表征的生理基础。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活动, 诸如意识、思维、想象、注意等都与前额叶皮层的功能相关。

  维果茨基发现, 以下情景中幼儿会出现比较多的自言自语: 从事较为困难的活动时, 有较多的社会互动机会时, 目标导向的活动中, 解决问题时, 学业活动中, 单独游戏或与能敏感支持幼儿活动的成人一起活动时。可以看出, 以上诸多情景涉及推理、问题解决等加工过程, 与前额叶的功能有诸多联系。因为前额叶是脑种系最新的产生区域, 也是发展较晚、成熟最慢的区域。前额叶的发展一直要持续到青少年时期, 甚至可能是成年早期。幼儿期前额叶发展缓慢限制了幼儿意识和思维的发展; 而语言动作调节功能发展的不足使得幼儿还不能控制发音器官的活动, 因而在问题解决中或游戏中幼儿易出现自我中心言语现象。

  2.幼儿执行功能的发展

  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 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系统是一种调节、控制、综合、分析个体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的监控系统。幼儿执行功能是指幼儿对思想和行动进行有意识控制的心理能力, 其本质是幼儿对认知过程进行控制和调节, 从而产生协调有序、具有目的性的行为。

  在幼儿期, 前额叶的发展和执行功能的发展是平行的。研究显示, 执行功能最早在大约 1 岁时产生, 而 2~5 岁是幼儿执行功能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期及以后, 执行功能各方面都发生着系统性的变化。尽管有证据表明幼儿在生命初始两年就拥有执行功能, 但这些功能要达到完善还是要到前青少年期。

  执行功能的发展与幼儿心理理论、语言、记忆的发展密不可分。幼儿前额叶发展缓慢、不完善,控制和整合复杂关系表征的能力不足, 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的调节、控制和分析的能力有限, 在工作记忆、抑制性控制和认知转换上存在困难。这些原因导致幼儿在解决问题或游戏时只得借助言语张开嘴巴“大声地”思考。

  3.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4~7 岁的幼儿其思维还没有成熟到能够内化的程度, 因此当面临新的或者困难的任务时, 他们便使用自我中心言语作为自我指导和自我导向。

  皮亚杰曾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2~6 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 其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能使用语言表达概念, 但有自我中心的倾向; 集中性和不可逆性。皮亚杰认为, 自我中心言语是前运算阶段的一个特点, 是幼儿自我中心主义的一种表现。这个阶段的幼儿在与他人交流时不考虑听者的需要, 只考虑自己的观点,很难从他人的角度看事物, 也无法接纳他人的观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中心的消解, 他们才逐渐学会与他人交流时考虑他人的观点, 自我中心言语也逐渐消失。

  维果茨基的观点与皮亚杰不同。维果茨基(1962) 认为, 自我中心言语是从有声言语过渡到内部言语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和中间阶段。依据他的观点, 幼儿的自言自语其实是出声的思维。他们大声地思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如何从内部控制自己的思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会受他人的言辞命令所引导, 当幼儿试图调节自身行为时, 他们就会模仿那些有声的言辞来帮助自己。维果茨基认为, 随着幼儿思维的发展, 自我中心言语不是消失而是发展了, 即转化为内部言语了。

  加里培林则认为, 幼儿最初的智力活动只是一些实际的外部活动, 等到逐步内化了才使得智力活动最终形成。这个转化过程经历了五个基本阶段, 即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使活动不直接依赖实物或模型, 而利用出声的外部言语形式来进行。用加里培林的话来说,“活动向言语方面的转化不仅意味着用言语来表达活动, 而首先意味着在言语中完成实在的活动。”“如果没有言语范畴的练习, 物质的活动根本不能在表象中反映出来。”正是这一言语活动才使抽象化成为可能。

胎教音乐
  • 幼儿心理学推荐
寒假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