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奶标准全球最差不久前,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王丁棉炮轰中国乳业新标准遭到“个别大企业绑架”,是全球最差的牛奶标准,主要体现在“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两项指标。
2010年以前,我国生乳收购标准是每毫升细菌总数不超过50万个,蛋白质含量最低每百克含2.95克。而去年新修订的标准,把细菌指标上调为200万个,蛋白质最低含量下调至2.8克。新标准中蛋白质含量远低于发达国家3.0克以上的标准;而菌落总数放宽3倍后,是美国、欧盟(10万个)标准的20倍。
郭本恒回应表示,我国奶业产品的标准,处于世界中等偏上。但生奶标准,几乎是全球最差。除了以上“细菌总数”和“蛋白质含量”指标大大落后外,国际奶业标准还要求检测生奶中抗生素、亚硝酸盐含量等指标,“但国内对此甚至都不作要求”。
郭本恒说,用如此低的标准要求生产出高级产品,根本无法做到。“垃圾生产出来的就是垃圾”。
低标准阻碍奶农革新生产方式内蒙古奶协秘书长那丁木德在“乳业标准之争”中是“低标准派”的代表,他认为目前制定牛奶质量标准要从国情出发。由于我国许多地区饲养奶牛的散户太多,在生产时间、细菌控制等方面众口难调。
郭本恒对此表示坚决反对。“低标准说到底不仅伤害消费者,也是在害农民,因为养两头牛的人永远不会就此富裕。中国加入WTO之后,许多领域都面临变革,对于奶业来说,是时候改变农民的饲养方式了。”
郭本恒表示,从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开始,这些话在他心里憋了很久。“为何在上海没有三聚氰胺?并非因为光明乳业有专门针对三聚氰胺的检测,而是因为上海有6万头牛,113个牧场,每家养殖规模在500头到600头,都是规模化经营,奶农资产都上千万元。因此育种体系、营养配餐体系相当完备,从源头上避免了三聚氰胺。”
他介绍,同样因为规模化经营,上海的生奶“细菌总数”指标,普遍可以做到10万个以下,甚至可以做到3万个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标准。
监管层中庸思想作怪郭本恒还指出,国内有些奶企缺乏诚信,“广告打着牛奶产地‘风吹草低见牛羊’,事实上却来自沙尘暴发源地,奶牛都吃着枯草生长”。
他认为,适度营销就像姑娘“化妆”,可以突出优势获得消费者欢心。但目前国内有些奶企,开始“整容”,忽悠消费者。
“多行不义必自毙。”他说,中国乳业加工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现在生奶不过关,伤害整个中国乳业的国际竞争力。而缺乏诚信的企业,更将面临淘汰。
郭本恒认为,我国奶业乱象丛生,与政府监管力度薄弱有关,这背后是监管层的中庸思想作怪。监管薄弱还导致奶业中的创新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新产品推出市场很快就遭到复制,阻碍企业研发、掌握核心竞争力。
而在具体手法上,他强调,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做法也存在问题。“一定要从源头抓,而不是抓流动环节,抓生产环节,只有把生产的源头抓起来,中国的食品工业才会保证安全。”(羊城晚报,记者 孙毅蕾)新国标倒退了25年?
“我同意王丁棉的观点,新国标关于生乳标准的降低是一种倒退,而且是全世界最低的!”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乳业协会常务理事南庆贤教授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认为。
1986年《生鲜乳收购标准》(即老国标)规定,生乳蛋白质最低值每100克为2.95克,细菌总数为每毫升不超过50万个。而2010年6月施行的新版《生鲜乳收购标准》(即新国标)则把每100克生乳蛋白质含量下限从2.95克降到2.80克,菌落总数上限已改为每毫升200万个。
而国外生乳蛋白质最低值则明显高于我国,新西兰为3.8克,欧美国家也多在3.2克以上。因此,才有了王丁棉的炮轰:“过去中国的牛奶质量标准在世界范围就不算高,如今细菌总数跟2010年前相比,每毫升提高了150万个,而蛋白质含量则每百克降低了0.15克,堪称全球最差标准,是世界乳业之耻!”
“让我困惑不解的是,经过25年的发展,科技水平提高了,经济生活比以前好了,怎么能把标准放低到如此低的情况?!若单纯从数值上看,甚至连25年前都不如了!世界上所有的乳业大国,生乳蛋白质含量标准都至少在3.0以上,而菌落总数,美国、欧盟是10万,丹麦是3万,这样的新标准将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标准拉得更开,对我国乳业发展是严重倒退!”南庆贤告诉记者。
与此观点针锋相对的是,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称:“我们国家72%奶牛都是散户饲养。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生产的牛奶,蛋白质含量达不到当初的2.95。这样会出现什么问题?乳品企业按照2.95国标来执行的话,这样的牛奶都要倒掉!”他认为乳品新国标符合中国国情,若执行更高标准将造成七成奶农杀牛倒奶。
目前中国乳品行业处于初级阶段,国情决定中国乳品无法达到较高水平,因此降低相关标准有利于行业发展;否则按照较高标准,奶源供应将更紧张,优质奶源将更少。同样地,该协会常务理事金海随后称,“人人有牛奶喝比牛奶标准更重要”。
对此,王丁棉尖锐地反驳:“新国标降低标准最终将带来少数乳业寡头的垄断。一些以经营常温奶为主的大企业可收购更多原奶,从而有足够资源占领市场,而对质量要求更高的巴氏奶奶源进一步减少,最终影响市场拓展,加剧垄断。”
还有人心里装着消费者吗?
“我不挺巴氏奶也不批评常温奶,二者各有利弊。但是新标准的出台让行业倒退,让消费者对国产乳业的信心再次遭受重创,已跌入谷底,整个行业受损的格局已经形成。”南庆贤告诉记者。
据悉,目前农业部正着手制定生乳分级标准,卫生部也正依法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实施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并将根据跟踪评价意见对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但是,南庆贤向记者表示,新国标的制定从始至终,一直受企业干扰;最具代表性的细节是,新国标起初吸纳了蒙牛、伊利等大企业参与,专家起草组组长王竹天也承认新国标是“各方利益协调后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