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幼儿摆脱逆反心理—儿童行为习惯教育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9月06日 14:48:19 

  怎样使幼儿摆脱逆反心理—儿童行为习惯教育

  在幼儿园,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漂亮,玩得开心,就是脾气越来越犟。你让他干啥,他偏不干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其实就是幼儿产生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产生的与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动。学龄前幼儿,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增强,对成人的要求和安排,常常掺进自我意识的成分,具有选择性,喜欢“闹独立”。家长如果不了解幼儿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期望过高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幼儿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事与愿违,甚至一事无成。例如有个幼儿的家长是做生意的,他在园中给4岁的女儿报了几个兴趣班,让她既学外语,又学弹琴兼学绘画,还让认识字。老师提醒他少报点,他还振振有词地说:“我原先没有学到什么东西,很后悔,现在有钱了,我想在孩子身上多投点资,希望她能够成才。”家长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做法是不恰当的。其结果是,他的孩子每门功课成绩都很一般,孩子整天疲于应付,显得无精打彩,郁郁寡欢。因此,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对立情绪。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幼儿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幼儿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

  2、“严”字当头,损伤了幼儿的自尊心

  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封建教育思想。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幼儿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比如,有的家长就好说,这孩子4岁多了,还经常尿床;在家一点都不懂事,乱闹一气,你刚把屋里收拾干净,他就会给你弄得乱糟糟的等。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在给老师谈这些话的时候,幼儿往往害羞地躲在家长背后,推着家长让“别说了。”有的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有问必答,学东西很快,而自己的孩子则一问三不知或支支吾吾,不知所云,一急,就气不打一处来,动辄拳打脚踢。父母怨孩子不争气,孩子怨家长太残酷。有的孩子,父母越打他越犟,我行我素,调皮如故,破罐子破摔。有首《挨打歌》对此描述得非常形象:“首次挨打战兢兢,二次挨打噘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千次挨打功夫深,酷然微笑入梦中。”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3、压抑幼儿的好奇心

  幼儿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五彩斑澜的万花筒,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比如,对于嘀嗒作响的钟表,幼儿会趁大人不在,好奇地把它打开,想弄明白它为什么会叮铃作响;天气热了,幼儿会天真地把鱼缸里的小金鱼的鳞刮掉,认为这样是帮它们脱衣服;会把盆里的花草连根拔起,看它们为什么会发儿芽。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家长和幼儿一起干的时候,可以用巧妙的办法,转移幼儿的注意力,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4、家长絮絮叨叨

  常言道:“胶多不粘,糖多不甜,话多厌烦。”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幼儿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既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幼儿时,必须要言不烦,说话算数,尊重他们,使其自然滋生积极情绪,留给幼儿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比如,该睡觉了,幼儿还在津津有味地看电视,如果大人说:“真乖,再看一会就去睡吧?”或者“我喊二次,一二三,你就上床睡觉好吗?”这样,孩子有思想准备,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 不良矫正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