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教育挫折孩子的6个小细节(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1年04月26日 08:54:21 

  父母尤其是父亲,要做孩子的靠山;家庭是孩子的避风港。要用明确的语言和行动告诉孩子“不用怕,我们在你身后”。

  当然,我们给孩子最灵验的护身符是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有必要交给孩子一些自护的方法:

  98年,军事博物馆有个禁毒展览。我当时工作的学校去军事博物馆非常方便,所以全校同学乘公共汽车或骑自行车去。结果,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有四个初一男生就在长安街上被一个小青年带到住处,书包被抢劫。当时,小青年让四个男生给他钱,学生们说没有,小青年就让他们跟自己回家。学生们就乖乖地跟着走。从六部口一直走到东单,二十多分钟的路途。其间,学生们经过警厅,周围还有很多行人,但学生们均未报警。还好,最后只是损失了几个书包。

  大家可以想一想,哪些孩子容易受人欺负?

  现在,学校去哪儿都要租车,既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又使得学生无法锻炼自己。所以老师们常说孩子越来越笨了,我还要说防备孩子越来越窝囊了。

  因此,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一段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他说:“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会孩子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

  怎么教育孩子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呢?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仅举几个具体的技能训练:

  比如:独自在家,有人敲门,孩子最好一声不吭,而不是说什么“我爸爸很快就回来”这些话,因为一旦搭讪上,孩子的心眼斗不过坏蛋;让孩子独自在家,可以从短时间10分钟到长时间几个小时,逐渐训练。嘱咐好用电、用火、关窗、关门等事项。

  更重要的是父母的意识:能放远眼光、肯硬起心肠。总之,对待别人的欺负,既不忍气吞声,又不得理不饶人。还要学会保护自己,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细节四、开展挫折教育要自然而然、长期坚持让孩子吃苦,不是说今天回家一本正经地对孩子说:今天,我要让你尝尝吃苦的味道。平时缺乏吃苦训练,娇生惯养,却专门花一笔钱去参加“吃苦夏令营”是无效果的事。其实,不用花钱,日常的生活中有很多锻炼机会:

  我儿子5、6岁的时候烧水、灌暖壶让姥姥看到了,担心得心惊肉跳。但是,我们全家人最多会瞪着眼睛,看着他,做出随时上前抢救的准备,却不会上去帮他做。所以,我的儿子在生活上特别能干。现在他12岁,我们大家都很放心他。几年的担心与锻炼可以换来一生的安全。

  有一次看电视,播报了一个掉到井盖里的孩子,摔得耳朵里、鼻子里全是血,深度昏迷。家长懊悔地哭喊:“都怪我,天天都接他,就今天迟到了!”据同学讲,原来,孩子看家长没来,就和小朋友一块儿回家,光顾着说笑了,没看脚底下……这是一个很让人痛心的事情。

  虽然事出偶然,但也有必然。因为家长天天接送,这个孩子不会自己走路;唯一的一次自己走,就出了事。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永远埋怨自己对孩子照顾得不够。但是残忍一点说,正是这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给孩子留下了终身的“残疾”,能力的残疾,心理的残疾。受到过度保护的孩子不仅会骄横跋扈还会充满自卑,不自信。抗挫折能力差。容易想不开,出现心理危机。

  我不反对接孩子,但我们可以走在孩子后面。从最初的语言提醒到渐渐地让孩子学会自己走路,绕过井盖、地沟……,孩子一定会在我们的目光中越走越稳的,直到学会独立飞翔。

  新闻没有追踪报道,不知道那个小男孩怎么样了,我衷心地希望他恢复健康。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怎样锻炼孩子呢?

  1、承担家务,设立一个固定的岗位,教会孩子负责任。

  不必强求劳动时间,但一定要有岗位,有职责、有检查。

  比如:让孩饭前摆碗筷、饭后收拾桌子。每天不过10分钟,但却能练出责任心、练出孝心。

  具有责任感的孩子就像一台永动机,自身就会不断寻求进步,家长就彻底解放了,没有孝心的孩子要么不会好好学习、要么学好了也不会汇报父母。在电视里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老人一生辛苦培养出几个子女,如今年迈体弱,却无一人肯照顾自己。为此,告到法庭的也不鲜见。

  老人很可怜。但是,作为教师,我不得不遗憾地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老人恐怕有做得太多的地方和不够的地方。做得太多的地方是照顾得多、自己牺牲的多;不够的地方是对孩子锻炼的不够,孝心培养得不够。这不能不说是人生的最大悲剧。

  有的家长,尤其是孩子上了初三、高三的家长,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让孩子“一心一意地学习”。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害处很多:

  “孩子会加重心理负担”;“有的孩子会产生唯我独尊的思想,认为家长伺候我是应当的,谈不上一点儿孝心”;其实,越到大考的时候,家长越要沉住气,平时安排的家务劳动一样也不要少,让孩子觉得大考没什么,不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不足以影响日常生活。而且,干干家务劳动,还休息休息脑子,劳逸结合呢!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孝心、责任心。多划算呀!

  2、不给孩子送遗漏物品,让孩子麻烦一次,获益一生曾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的黄思路,自理能力特别强。她的妈妈说过这样一件事:“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黄思路去参加排练忘带磁带了。孩子特别着急,打电话给我要我帮她送过去。我当时正休假在家,完全有时间去送磁带,但没有同意。我让她和老师协商,先排练别的节目,自己回来取。事实上,我让她多跑了一趟,但从那以后,她记住了这个教训。”

  "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做的事。”这句话意味深长。母爱不仅意味着无私,而且意味着理智。黄思路的妈妈的确是一位理智的母亲。

  当然,也有例外:如果是老师要求家长送作业或卷子,我们应该送去。但是送了之后,要让孩子做一件事情表示感谢。

  3、自己的事自己做,不会的事学着做,书包自己背有很多家长,尤其是祖父母,接孩子放学的时候往往第一句话是“快把书包给我,累了吧!”这里有一个不良暗示:上学=累。孩子会形成一种不好的联想,会不知不觉中对学校的生活产生厌倦或恐惧。还有,孩子的书包的确很重,家长担心不利于孩子的发育。但实际上,背一会儿书包的损害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倒是孩子当甩手掌柜的这种情形,造成的后果的确很严重。

  • 父母心得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