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笛子、二胡之类的。他相信,小宝身上,一定会有他的遗传细胞,一定能够像自己所看到的那篇报道中的孩子一样,只要培养得当,肯定也能成为音乐大师。
所以,小宝刚懂事时,王玉延就为他报了一个钢琴班。
原来,王玉延是想让他学吹笛子或者拉二胡的,可是,细看当今世界上,哪有笛子大师啊。从3岁开始,小宝就坐到了那张琴椅上。刚开始的时候,小宝还挺感兴趣,然而,随着王玉延不断地为他加练琴的时间,小宝越来越不喜欢弹琴了,总是想方设法地想逃开。
“你这孩子,”王玉延气坏了,“去下洗手间用去那么长时间——你这个样子,白花那些学琴的学费了!”
“可是,爸爸,我不喜欢练琴。”小宝壮着胆子说。
“什么?!”王玉延气坏了,“快过来练琴,再这么说,我就打你!以后,你一定要成为音乐大师,知道吗?!”
小宝只好又坐了下来。
王玉延这么说是有自己的依据的。小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他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奥运跳水冠军熊倪,小时候不愿练跳水,就把自己的泳裤,用自来水沾湿,然后回家说已练过跳水了。结果,熊倪的爸爸狠狠地打了他一顿,押着他去了跳水队。总结出的道理,就是,家庭教育中,有时需要一点强制。
“孩子当然需要快乐,”王玉延说,“但快乐是无法保证孩子成为一个成功人士的。”
王玉延所说的,似乎也有一定道理。然而,看着小宝失落的眼神,却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难过。
解析:望子成龙与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然而,这样的心愿,却只能靠孩子来完成,这不能不令孩子们身上的压力倍增。如果压力可以成为动力,这未尝不是件好事,就像熊倪一样。可是,如果孩子并不具备学习的资质,也没有学习的乐趣,家长的这种专长训练和这种苛求,就会成为另一种压力。家长见自己对孩子的某种期望,似乎并不能达成,时间长了,心里就会感到一种无法掩饰的失落和失望,并变成一种急迫,经常埋怨孩子,这又为孩子加上了一层压力。种种压力压在孩子身上,孩子自然就会变得呆板木讷,失去了童真的孩子,那已不能称之为孩子了。那么,家长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呢?教育心理学认为,积极、恰当的期待,才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所以,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学习特点,对孩子提出恰当的期待和要求,只有如此,才能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让孩子可以更加快乐自由地成长。
与此同时,要做一个好家长,还要注意交流中的问题:在谈话中,不要限制孩子的思路,比如问:“是不是跟同学学的?”这极易造成暗示,使其失去自主判断的可能。对孩子在谈话中显示出来的焦虑、哭泣等情绪反应,家长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这会使他觉得你缺乏主见,同时,孩子也会因此用“撒野”来威胁家长。适当的表现是沉着而不慌乱。谈话时,孩子经常会讲一些家长始料不及、大为惊讶的事。家长千万不要大惊小怪,而应抱着“此事并不奇怪”的态度,否则,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会随之下降。(来源/星星生活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