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结束一个关于惩罚的演讲,一位年轻的母亲就挤到讲台前,脱口说道:“我9岁的孩子总是对我说谎,我永远不再信任他了。他为什么撒谎,我又怎么制止他呢?” 我让她举一个最近抓住他撒谎的例子,这位女士毫不迟疑地说道:“我洗衣服的时候在他的裤子口袋里发现了一个微型遥控汽车。我知道他没有零花钱,于是我问他从哪弄来的车。他告诉我,他和他的朋友基恩还有基恩的妈妈一起去了商店,是基恩的妈妈买了这辆车送给他的。我知道这根本不可能,因为爱琳带他去商店前肯定会问问我的。我知道他在撒谎。” 从这位母亲的表情和说话的口气来看,她显然非常沮丧,弄不明白她的儿子为什么去商店偷东西,然后又对她撒谎。我问道:“那你后来做了什么?” “我把他带到基恩家,让他站在一边,然后我问爱琳是不是带他去了商店,还给他买了那个玩具车。当然爱琳说没有。于是他不得不告诉我,他骑车去了商店,拿……我的意思是偷……了那辆玩具车。但是他干嘛入店行窃,然后又对我说谎呢?我怎么才能让他不再对我说谎呢?” “你提的问题很好,”我肯定地说,“让我们先从到商店偷东西的问题说起,然后我们再回来说撒谎的问题。” “先说说这个道理,你的儿子并不因为入店行窃就说明他心理不健康,同样,也不能说他这样做了就说明你是个坏家长。我遇到的成年人中,没有几个人童年时没在商店偷过一两样东西的。还记得我演讲时讲到的感受到的回报吗?”我问道。 “是不是你说的这个部分:即使一个孩子知道自己可能会惹祸,但他的潜意识也会让他冒险做这件事——因为这样做会让他有一种感受到的回报?”这位母亲回答道。 “非常对。虽然我们知道这是在犯错误,但是我们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因为感受到的回报让我们觉得值得冒这个风险。我来问你几个你和你儿子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教育过你儿子偷窃是错误的吗?” “我们当然教育过!”她以一种受到侮辱的口气反驳道。 “对不起。我并不是说你做得不对,但是每当你考虑对孩子进行惩罚的时候,你必须要知道你的孩子是否明白他破坏了规定。好,我们确定他知道自己正在干错事,这样我们可以接着说说动机的问题。你不要问自己:‘我的孩子为什么拿那件玩具?’你首先要自问的是:‘在拿那件新玩具时他感受到的回报是什么?’” “这样是不是有点太复杂了?”这位年轻的妈妈问道。“那不就是他一时冲动的行为吗?” “当然有这种可能,”我答道。“但并非这么简单,我总是很注意行为的合理性,尤其是童年阶段。在他的意识或潜意识中,会出现这样的细节:我不应该偷东西;我知道这是错误的;如果我被抓住了就麻烦了……而他最后想的是:……这件玩具值得冒这个险!” “在你儿子心里,与那件玩具有关的东西(感受到的回报)使他觉得值得冒这个险。也许只是因为他的朋友有一个,他觉得嫉妒而已,但是律商理论要求你至少想一想,你儿子的错误行动是出于这四种动机中的哪一种。在这种情况下,哪一个(或几个)听上去更有可能性呢? “他是DQ1#——熊。如果他失去支配权,他会感到失落。在这个事件中,他很可能向你要过这个玩具车而遭到了拒绝。 “或者他是DQ2#——猴。如果他没有赢得你的注意,他会感到失落,而惹麻烦是引起你注意的一个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