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好的行为就会固定下来,因为人都是需要知道自己是好的、被肯定接纳的。
另一个“国粹”(“框”)是我们往往太注重成绩、成就,而致身心上的压力。华人喜欢比较,太强调成绩、智育、“Doing”的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常忽略“heart、情绪、需求”等层面,难有“全人”的发展。
如果能明了吴氏凹洞(“U型”模式)——情绪接纳与处理,则能增进亲子间的良好关系。它是重情绪接纳后的问题处理模式,先接纳对方的情绪,再找机会处理问题。父母要了解情绪不表达,不代表没有情绪;情绪不处理,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学习接纳、允许有适当、合理的负向情绪存在;不压抑负向情绪,学习用适当方式表达负向情绪。父母能重视情绪的接纳与处理,不但帮助孩子成“材”,也助其成“人”。
了解孩子个别差异
总而言之,昔日当小孩的我们,常要学习如何做个好孩子,“听父母的声音”;现在长大,又要学习如何陪小孩,以小孩为重,如何“听孩子的声音”,那谁来听我们呢?现代父母像个夹心饼干,过去父母教我们的,已不适合现在的孩子,所以常听演讲,获取新知,才能给孩子适合其生活时代的教育。
从此刻开始改变,永不嫌迟。总之,要孩子快乐幸福其实很简单,诀窍就是父母不要太用力,了解孩子个别差异,尊重、接纳、允许他们和我们是不同的,捧着自尊适度要求,满足孩子基本需求——觉得被爱,又可以当自己,如此,能创造孩子快乐,父母轻松辅导孩子的双赢局面。(来源/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