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催促孩子!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5年12月01日 10:00:48 

  如果你家里的孩子已经逐渐的在开始有着自己的生活规律,开始对生活有着自己的态度,家长要注意说话的分寸了。很多家长容易催促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做事情快一点,不要慢慢吞吞的显得很慵懒,可是事实不是这样的。

请别催促孩子!

  导语:“快起床”、“快穿衣服”、“快刷牙”、“快吃饭”、“快点走”、“快快快”……想一想,这些话你平时对孩子说过几句?再数一数,平日里对孩子说的话,有几句不带着“快”字,也许结果会让你吓一跳。的确,慢生活对当今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太奢侈了,中国的父母们不但自己不敢慢,更怕孩子慢,因为慢意味着落后,慢意味着被剥夺。可是,成长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我们会对45天速成鸡感到震惊畏惧,却没有想过一个在没玩没了的催促中长大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呢?让小编带着您,去读懂孩子“慢一点”的成长。

  被打断的节奏

  中国科技馆,4岁的潇潇在运动传送装置边,不厌其烦地跑来跑去转动把手,看小球前进,落下,升起,再落下……在一旁的妈妈烦躁地走来走去:“老玩一个有什么意思,再玩就没时间玩其他的了!”不容分说,拉起孩子就走,孩子则不停地挣扎回头……

  “每次看到2岁半的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耐不住了,尽管女儿也能慢慢地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勺舀起饭往女儿嘴里塞,而且成了常态。”王艳说自己也知道这种做法不对,“但只有看到饭菜被女儿吃进肚子里我才会安心。”

  这样催促乃至代劳的场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并不陌生吧?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力的就是顺应自身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生活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第一类孩子学会了取悦他人并优先满足他人的愿望,第二种却因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是“坏孩子”,从而失去自信。“这两种情况都毫无例外地让孩子丧失了自我的基础。”法国的儿童精神专家、心理学家克里斯汀·弗拉薇尼惋叹。

  停不下来的父母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功论导向的教育方式,更高更快更好的标准,这些都促使了中国的父母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标准去催促孩子,就像虎妈带着孩子不停转场地去学琴的场景,犹如打仗一般紧张。这其中,孩子的节奏问题普遍被忽视了。

  尤其是周末,节假日时间,让孩子赶紧吃饭,吃完赶紧做作业,画画,弹琴……孩子们不仅在学校里承受着各种快节奏的压力,出了校门依然不得清闲。但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周末不仅应该是放松的日子,也是用来深切了解孩子各种需求的最好时机。

  妮莎,41岁,在儿子8岁生日那天备受打击:孩子想要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周三和周末”,“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觉到孩子内心的痛苦,而这种感觉深深地震撼了我。”

  巴黎的丽萨也面对同样的情况。她沮丧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孩子们平日里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快一点!’”但她觉得自己不得不这么做。她有3个孩子,分别为3岁/6岁/11岁,她坚信这种凡事求快的规则是有必要的——一旦生活节奏慢下来,就很有可能被别的孩子超越。她说:“尽管我也感受到这种节奏并不合理,它不仅会剥夺我们应有的正常生活,也与孩子的天性背道而驰。”

  家长催归催,可孩子依然快不起来。儿童精神学家尼可·卡特琳娜认为,家长们之所以根本不把孩子的节奏放在眼里,是因为他们渴望孩子与自己“同步”。“我们是一个家庭,一个整体,有着共同的生活节奏。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家长去顾及孩子的特殊感受。一个慢性子、爱做梦、做事拖拉的孩子让父母焦虑恐慌,他们似乎从孩子日常行为中的反应度及活跃性中看到了他的将来。最终让孩子认识到这是一种欠缺,从而埋下了将来引起孩子焦虑的隐患。”最终,家长们变得紧张敏感,对自己生活中的空洞与空虚充满恐惧,于是自然而然地充当起孩子的教练。

  在游戏中把节奏还给孩子

  对于这种生活中的催促,心理专家姬雪松持不同看法。他认为催促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具有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的功能。“但是,当催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中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升华这些焦虑,将它们过多转嫁给孩子时,伤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演绎生活,并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展示对父母的愤怒。”

  • 亲子互动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