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感觉统合心理训练让三千万“坏”孩子变好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10月18日 09:19:07 

  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学习成绩上不去,家长、老师往往把他们当作不听话的“坏”孩子。许多人至今还不懂,感统训练可以解救他们。

  据统计,北京90万小学生中10%~30%存在感觉统合失调症,重症约有10万人。全国1亿儿童中约有3000万患有此症。

  “再来一次!稳点!”身着统一运动服的老师正在指导孩子们训练。走平衡木、坐滑梯、袋鼠跳、跳绳、拍球、趴地推球、羊角球、旋转圆桶……人们一定会把这当成体育馆或儿童乐园的一角,其实这是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场景。

  据主持训练的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心理健康部杨霞主任介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是儿童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从医学上讲,人体各部分包括口、鼻、耳、手、脚、眼各器官都是通过与外界接触,向大脑传递感觉信息,并经大脑有效组合,指挥人完成各项活动的。当这一系统由于发育或其他原因不能正常运转即大脑对身体感觉统合发生障碍时就会产生问题。在医学和心理学上也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它有多种表现:视觉感不良,写字偏旁部首颠倒,常多字少字,不会做计算,抄错题,有时不能流利地阅读;听觉感不良,常忘记家长的话、老师留的作业;动作协调性、语言能力较差;好动不安、爱做小动作,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紧张、胆怯、缺乏自信等。

  但是患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并非智力不正常的儿童,相反经过测试有些孩子的智商还高于一般孩子。然而感觉统合失调症表现在孩子学习、人际交往能力及心理素质方面的薄弱给家长带来不少麻烦。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所的调查表明,普通人群中约有10%~30%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症。据调查,全国1亿儿童中约有3000万患儿。

  可以说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遇事退缩、挑食是带有普遍性的老问题。以往人们大多断其为好动症,给孩子打针、吃药,但疗效甚微。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是有意不听话,打骂相加,使孩子身心受到创伤。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它与学校、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研究。1970年心理学家爱瑞斯发现美国5岁~13岁儿童中10%~30%出现上述症候群,他认为这不仅是教育问题,更主要是儿童大脑功能发育欠协调,需要进行心理训练加以矫正。据悉,美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从70年代兴起感觉统合训练,现已发展为每个小学校都设有感觉统合训练室。目前,国内已研究开发了这一训练理论及技术,并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在北京等地开设心理训练室。
儿童感觉统合训练首先通过儿童日常表现测查和诊断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课程,以游戏、集体体能训练的方式让孩子参与,用图形识别、数字、记忆、空间知觉等脑力活动的训练强化体能训练,而达到左右半球协调的目的。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自去年年底已有200多名儿童参加感觉统合训练。经过1~3个月强化训练,儿童的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记者在地处北京东单的心理训练室看到,家长领着孩子都在下午5时的正式训练前从四面八方赶到,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参加各项训练。一位母亲说,因自己开公司对孩子管得少,训练了几次后小孩注意力有明显提高。家住该市海淀区的一位家长指着胖乎乎的儿子说孩子做作业速度快多了。

  据杨霞介绍,造成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很复杂,与孕育和出生后的抚育方式有关。如先兆流产、怀孕时用药或情绪不佳、剖腹产;出生后家长摇、抱少,孩子静坐多于活动等;且大多数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城市儿童活动范围受限,家长管教过多,双职工家庭由老人照顾的孩子受触摸刺激少,且老人面部表情不丰富以及居室色彩、环境单调等。这些问题在幼年时也许不会表现出来,等到学龄期便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障碍。因此年轻的家长应多关心自己的孩子,发现问题及时训练或矫正,以免影响其智力发育、健康成长,进而出现厌学、逃学乃至撒谎等行为问题。

  针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症发生的原因,有关专家建议尽可能让孩子自然出生,注重孩子全身协调性、大肌肉平衡能力的培养。如5个月时多翻身,8个月时多爬,随年龄增长多蹦、跳、跑,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接近大自然。同时不要讽刺、打骂孩子,多发现、表扬优点,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也舍得投入,孩子在学习和心理上的负担都很重。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少一些物质关注,多一些自由活动、健康成长的空间。”这是心理学研究者的呼唤,也是3000万儿童的呼唤。

  • 感统失调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