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校,非特定模式下的教育(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06日 10:35:54 

  我们访问慕尼黑的主要任务是听课与交流。我听了德语、经济、美术、英语、历史、拉丁语、汉语、体育七学科9节课。听到看到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全面,只能将他们的课堂教学过程说一个大概。

  第一、从课堂教学的形式看。

  没有刻意追求什么新奇的教学方法,就是一般的讲、问、答加讨论。讲课时,除非板书需要,老师通常不站在讲台前 (其实他们的教室根本就没有显眼的讲台),而径直来到学生中间。老师讲解的时间不长,我统计了其中的7节课,老师讲课都不超过20分钟,其余时间或是师生互动或是学生活动。整个过程就是一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或刚好相反。对老师的提问,想发言的学生通常会举起一个手指,对学生的发言,老师都要给予简单的评价。如果按照我们的公开课标准,这些平淡无奇的课大概会被认为是很失败的。教育的核心是促成人的正常成长。基于此,我倒是在这很寻常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有利于孩子们正常成长的文化气氛—自然、轻松、真诚、平等。

  我注意到,孩子们在面对某个问题时,最先考虑的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标准来回答—言不由衷、表里不一。如果是学生提问,老师都会给予正面回答,碰到无法回答的尴尬处,老师也绝不回避。这天上午第三节是11年级的一堂历史课。上课者是一位中年男教师,课题是“欧洲联盟的深化”。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列出欧盟内部的四大“自由 ”—人员、商品、投资、信息。这时,一名男生提问老师:“老师,欧盟成员国中有没有不加入申根协定(笔者注:指实现欧盟内部人员自由流动的协定)的,如果有是哪几个国家?”老师回答:“有。但是哪几个国家,啊,真抱歉,我一时忘记了。等我核查后再给你答复。”一下课,那位老师急速赶到办公室查阅,不一会,就答复了那位学生。亲历这一幕,对那位老师的行为,我深为敬佩。其实,真正的教育正是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要是学生的发言和提问“幼稚”甚至错误,你也不会听到不尊重孩子的嘲笑和斥责。对于缺课和迟到,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提醒一下而已。德国的中学老师一般也不会布置死板的回家作业。偶尔有书面作业,也允许迟交。

  现代社会本质上是公民社会,公民社会需要养成民主的性格。正是在学校和老师充分信任的正常环境中,孩子们个人独立、善于沟通、尊重多样性并乐于分享的民主性格特征得以萌发,并进而学得如何对自己负责,形成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这恰恰是公民意识中最本质、最可贵的要素,从而为学生将来成为社会的正常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从教学内容看。浅显易懂、贴近生活,重视学生的观察、体验和思考。

  中学各学科学习,被我们的不少孩子视为畏途,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内容太深、练习量太大、考试太难(这个严重缺陷已引起国人的普遍重视)。相反,他们几乎所有同类学科的教学深度都比我们浅,自然也没有铺天盖地的各科练习册,考试次数很少难度也不高。这种反差在数学等科学学科中尤为明显。那天上午,我们中的两位数学老师听了12 年级的数学课,上课的是一位数学博士。他们的12年级就是我们的高三年级。可据我们的数学老师说,内容难度不及我们的高一年级,而学生的解题能力甚至不如我们学校的初三年级。当然,如果我们从中得出他们的数学教学—更不用说他们的中等教育不如我们的结论,那恐怕是失之简单了。我想,其中有个社会环境和教育理念的问题。

  学校并不是封闭的象牙塔,中学阶段是孩子们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今天的孩子终将成为未来

  • 海外育儿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