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学校,非特定模式下的教育(4)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06日 10:35:54 

的公民,让未来的公民了解现实社会的发展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将生活与课堂结合进行教学,关注人的正常成长是他们的教育常识。以经济课为例,通常会带学生去商场、银行、企业考察,了解经济的实际运作。12年级的经济课,涉及到财务预算、审计等内容,学校就要求有兴趣的学生与相关单位合作,制定出一个财务计划,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作业”是学生成绩的重要来源。当然,这种作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高的,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胜任的。不过对于有志于经济管理的学生来讲,是大有益处的。其他学科呢?上美术课则参观画家的画室画廊,让你感受浓浓的艺术氛围,甚至有可能带你到公墓体验生命的历程—那次我们所听的7年级的美术课“自然的元素”,就是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很大很美的墓地进行的;上农业课组织学生参观农场牧场,与农牧民交谈,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上宗教课则带学生去基督教教堂或佛教庙宇与僧侣和信徒交谈,了解信仰的专一与多元;上物理化学课,那么,你可以参观德意志博物馆或是西门子公司的实验室……这很容易使人想起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应该将教学做合一,以培养学生生活实践和创造能力。

  良好的教育模式

  在宁芬堡中学,个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既是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标。没有过分的防范,没有严厉的规训。当然,这决不意味着放任自由,相反,学校认为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规范和习俗的认同与尊奉是十分必要的。毕竟,个人自由与公共秩序是相辅相成的,中学阶段的他(她)也应该学习基本的社会规范。自由是指可以做规则(法律)允许的事情,而对自由的这种认识最终会自然地归结为对他人的尊重、对社会规范的认同和对人类的博爱。作为整体社会中的一员,学校在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尽力使他们自由发展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日常行为提出了适当要求。

  有三桩小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学校规定学生不经老师同意不能随意进入教师办公室,因此每当下课时分,教师办公室门外总是站着一排学生,这时,你若要与老师交流,你就必须有耐心守秩序地等待老师。2、学校餐厅实行自助餐制,在没有任何值班教师和值班学生管理的情况下,学生的整个就餐过程井然有序,你根本不会看到拥挤推搡插队的不愉快情景。 3、学校的活动场地有限,不大的门厅便成了孩子们午间活动的主要场所。午休时分,只见门厅中央总有一群群看起来比较小的孩子尽情地玩着诸如滑旱冰、骑独轮车、跳绳等游戏,而年长一些的孩子则一律坐在靠边的长木凳上轻声聊天。两拨人群河水不犯井水,很有秩序。连续一个星期的观察,没有发现“例外”,这使我对孩子们明确的“边界”意识感到好奇。12日中午,趁着库茨先生为我们送行的机会,我提出了两个问题:那么多的小孩在门厅中央玩那几种很容易发生碰撞的游戏,要是出了事情,家长怪罪,学校不担心吗?还有为什么年长的孩子总是坐在边上?库茨先生笑了笑回答我:“不用担心,孩子成长中难免会跌交,如果他有反思的能力,这样的经历对他的成长有好处。德国的家长和学校一样,都把孩子的自治能力看得很重要,希望孩子从小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至于年长的孩子,学校有规定,在这个特殊的地方,9年级以上的孩子只能靠边。因为一旦没有了基本秩序,其结果必然是人人都得不到他想要的自由,作为年长者,学校相信他们有足够的智慧”。库茨先生的话让我对他们的教育又多了一分了解—“从小养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习惯”。

  使德国社会未来的公民秉持良好的教养—自然真实又举止文明,认真求知又灵活思考,留存自我判断又尊重他人的看法,追

  • 海外育儿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