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然的父母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关于早期教育,有着种种似是而非,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说法,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早教方案、教具、书籍、玩具,这些让父母们无所适从。
茫然的父母会给我们的孩子们带来哪些影响呢?在某实验幼儿园从事幼教工作二十多年的国秀华老师谈了谈她眼中的孩子:
二十几年来,经我手带过的孩子大概也有几千个了吧。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能做到一岁左右会独立吃饭,二岁左右会穿脱鞋袜,三岁时能自己穿脱衣服,到四五岁时能洗手绢、洗袜子,能扫地擦桌子,到了幼儿园能给大家摆碗发筷子等。孩子五六岁时,条件合适的父母就锻炼孩子独立上幼儿园了……
同时,我也见到过不少这样的孩子:
一个三岁多的孩子,还不会独立吃饭,每顿饭都要老师喂。削好了皮的苹果、梨,他不会用手拿着吃,如果老师不喂他,他就低着头啃。后来,从他爸爸那儿才了解到,他们怕孩子自己拿着吃弄脏了衣服,所以从小就是大人喂。
另外一个三岁多的孩子,不会独立大小便,也不知道向老师求助,经常站着拉尿在裤子里。原来,家里为了照顾好这孩子,曾雇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看护,一个专管买菜做饭洗涮。从不需孩子提什么要求,事事安排得周到妥帖。
还有一个四岁的小女孩,身体瘦弱,经常生病,说话都不利索,可她的母亲却给她同时报了英语班、舞蹈班、绘画班和钢琴班。小姑娘学得不好,妈妈就骂她‘真笨’、‘不争气’。后来听说,这个孩子上学以后成绩也不好。
这些例子比较极端,但又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这反映出不少人对于早期教育是否要做,以及该怎样做这样两个问题认识还很不清楚。我们正是带着这样两个问题请教了在心理和教育领域里工作了多年的专家学者们,希望他们的看法能对广大的父母朋友有所启示。
早期教育是必要的吗?
作为儿童心理学的专家,中科院心理所的副研究员施建农先生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作为父母必须认识到,儿童不是在理想状态下成长的。换句话说,儿童只能在现实生活中成长发展。因此,早期教育必须考虑儿童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需要和接受能力。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真正智力超常的儿童毕竟只占儿童总数的很小一部分。不管是极少数超常儿童还是绝大多数普通儿童,首先都应该先接受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训练,进而接受与他们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既不应过早强行灌输,也不应马虎错过。这也符合所有生物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
对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关键期理论”是早期教育可能性的理论依据。请参阅:把握幼儿九大敏感期
既然研究已经证实早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接下来的问题就是:
早期教什么和怎么教
很多的父母大都是在已经有了孩子,已经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时,才来考虑具体该怎么办的。
比如,有一位父母,为了让孩子上学后成为尖子生,在孩子四五岁时就开始教他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语文课程。孩子虽然学得比较吃力,但因父母教学严格,总算也学得差不多了。这位父母认为自己的做法叫“笨鸟先飞”,还经常向其他的父母们介绍自己的经验,有些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