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女楠楠在两岁零八个月的一天,见到我正在厨房切的一块肉上有一个蓝色的图章印,就问我:“这肉上为什么有图章印?”我马上对她加以表扬,并给她做了解释。她马上又问:“这豆腐上怎么没有?”后来她又问暖气管道是什么……不到半个小时就问了5个问题。你表扬她好问,回答她提出的问题,她就更是这也问,那也问。在问的过程中,她一方面得到满足感,产生一种愉悦情绪;另一方面,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思维。所以说,父母对孩子求知欲的激发和满足是对其先天属性的最大珍惜和爱护。
2、支持自由想象
一般来说,幼儿都是非常喜欢画画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想象力是非常自由和丰富的。父母要支持孩子乱涂乱画,还要表现出对孩子作品的欣赏态度。让孩子从中感受到自己是很能干的。父母如果能适时地对孩子的画提出一些问题,就能更好地促进孩子进行思考和想象。
3、启蒙哲理性思考
哲理性的思考也就是辩证的思考。这是会思考的核心,是对孩子一辈子有用的能力。这个问题好像有些深奥,实际上,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能找到思维的游戏,感受到思维的乐趣。比如,父母可以用生动形象的题材,让孩子初步感受到世间的事物都是处在一定的关系中的,事物都在不停地发生着运动和变化,任何比较都要有一定的标准(相对性)等。这些思维都是很深刻,同时道理又是很浅显的。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这样来试一试:你给孩子看大中小三个苹果,你拿出一个中等的苹果和一个小的苹果比,孩子肯定会说中等的苹果大;你再把中等的苹果和大的苹果比,孩子又肯定会说它小。这时你再问孩子:“你为什么一会儿说这个苹果大,一会儿又说它小呢?”孩子可能会说:“这要看这个苹果和哪个苹果比。”
这表明孩子已有了相对性比较的感性知识。又如,家里烧开水,水到了一定温度就会冒热气,而把水放到冰箱里又能结成冰块。从中孩子能体会到温度的相对变化对事物产生的影响。另外,还可以利用孩子爱听的童话故事和寓言等对孩子进行哲理性思考的启蒙。用孩子能体会到的事物进行启蒙教育,不必追求彻底弄懂,只要让孩子有些朦朦胧胧的感觉就可以了。
4、保护“破坏行为”
一件新奇的物品往往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动手进行“有意破坏”,这是求知欲的标志,是孩子思维活跃的表现。科学家常把孩子称为“可爱的破坏者”。因此父母应因势利导,对这种行为加以保护,一定不能因此而一味斥责或打骂孩子。因为,斥责和打骂有可能“扼杀”孩子可爱的探索精神和智慧的幼芽。
5、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会思考的保证。应从小培养孩子认真、专心的习惯,让孩子养成既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又不轻易放弃自己想法,并能从多种角度看问题的习惯。这些习惯将使孩子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