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北京市陶然幼儿园“才高一班”正式开班.经过层层筛选,来自不同地区的14个平均年龄为5岁的“超常”儿童组建成了一个全新的班集体。一时间,社会舆论沸沸扬扬,或褒或抑,但似乎并没有影响这些孩子们的“新生活”。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其他关于“神童”的消息:上海市6岁的龙龙在爸爸打造神童计划的重压下终于不堪重负,倒在了书桌旁,被医生诊断为大脑中枢语言程序错乱;湖南“天才少年” 魏永康肄业回家等等。
超常儿童究竟存不存在,一年来“才高一班”的孩子们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该怎样帮助他们成长,家长们经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家长的“神童情结”该怎样解开,请大家关注本刊新观察——
超常儿童究竟是否存在?
赵忠心:神童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或许会发现有些孩子与同龄孩子相比确实有过人之处,这些孩子通常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其整体心理水平比较高,一种是某一方面的特长比较强。我曾专门做过对古代神童的研究,过去人们经常用神童或者奇童来形容那些超常的孩子,然而神童和奇童却是一个文学语言,它并不是个科学概念,它并没有暗示某种客观规律。神童只是偶然现象,先天因素占很大比重,而且有许多秘密是我们现在人还没有解开的。所以有人说,超常儿童占整体儿童的1%到3%,那么我国超常儿童就至少应该有200多万,这种以某些智力测验结果统计分析为依据的推论值得推敲,它远远没有探索出神童背后“神秘”的规律。
施建农:对“超常”的界定还需丰富。对于超常儿童的理解和认识,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的。在过去,人们把他们叫做神童,认为是上天赐予了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使他们超于常人,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这种解释显然缺乏科学性。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相关科学研究发现,超常现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上天决定的,它基于一定的生理基础,但是如果得不到后天适宜合理的教育,终归不会把超常变为现实。
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个首先要肯定。但是我们怎么来判定超常的孩子呢,我们运用的是一套科学性较强的测量工具,主要还是倾向于认知方面。当然我们主观上也想全面地测量多元智力的水平,但是现实状况还达不到,所以还未涉及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
李弈:遗传基因是基础。我觉得在做智力测试的时候,还是有偶然性的。比如有一次我们幼儿园也组织了一次,结果我们班孩子的智商整体水平最好,因为是我测的啊,孩子对我熟悉,当然发挥最好了。所以我不敢说这个测量可信度有多大。但是同一个班里的孩子还是有差异的,有一次让孩子们用“老鼠、大米和桌子”三个词说一句话,只有分数最高的两个孩子说了出来,但这两个孩子的家长也没有怎么刻意教过孩子,所以遗传基因对于孩子是否超常是个基础,不是想像就可以的。 陈宁:潜质很重要。超常的孩子确实在先天上具有优势,但他们必须要有好的引导。他们有的非常调皮,有的太安静,这样的孩子容易被指责或者被忽视,他们需要得到适当的关注和帮助。听说有的地方大肆宣传承诺怎样怎样就可以让孩子的智商提高到多少多少,我觉得这是对家长的误导,先天的东西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把潜质发挥出来,潜质很重要。
耿妈妈: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在我身边我好像也没见过什么异常聪明、超常的孩子,大多数孩子都差不多,只是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特点。如果真有超常的儿童,他们是什么超常呢?智力吗?具体包含哪些内容我感觉很模糊,不好说。我觉得只要引导好了,许多孩子的表现都挺令人惊讶的。比如我的孩子画画比别的孩子画得好,算超常吗?遗传基因是原因之一,但孩子后天所接受的教育影响以及他自己的努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