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这些误区请避开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12日 12:10:58 


  误区一 等孩子上学后再好好教育

  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都有这样一个观点:孩子才三四岁,年龄还小,不懂事,现在就应让他多玩玩,等孩子上学以后,再好好教育他吧。但是父母们不知道,在这一阶段如果对孩子比较溺爱、袒护,就会使孩子变得任性、淘气。从小没有养成一个好习惯,以后要想改过来就比较困难。

  典型案例一:我的儿子今年10岁了,上四年级,我们觉得他的一些习惯很不好,但现在改起来很困难。

  我们在孩子小时候就比较溺爱他,他的爷爷奶奶更是“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时总觉得孩子还小,正是玩的时候,而且我家的条件还可以,总是千方百计地满足他的需要,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总是想等孩子上了学再教育也来得及,没想到孩子上学后还是老样子。上课不专心听讲,放学回家不认真完成作业,总是要先看电视、打游戏机,最后才潦草地把作业一做,有时还撒谎说写完了。有时候,我和他爸气急了就打他一顿,可是一点用都没有。

  典型案例二:我的女儿今年也是10岁,也上四年级,孩子现在学习成绩非常优秀,而且还是《中国少年报》的小记者。

  我们从孩子3岁时就培养她的独立性,从那时起,她自己的事情都是自己来做,比如早起穿衣、叠被、洗漱都是她自己来做,到后来就连去幼儿园也是她自己去,我们先跟她说去幼儿园的路上一定要靠边走,过来车了就站住,等车过去了再走。开始我们在后面悄悄地跟了几次,以后就不再跟了,都是她自己去自己回,从不用大人接送。现在孩子学习也很自觉,回家后放下书包,洗完手就写作业,直到把所有作业都写完才吃饭、看电视或出去玩一会儿。

  误区二 专家谈家教中的“四心”误区

  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根据自己最近的调查发现,一些孩子的家长总是无法摆正“心”的位置,以至于走入了四大“心”的误区。

  平常心变补偿心

  许多家长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上大学,于是拼命要让孩子得到补偿,想让他们“出人头地”。

  专家指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让孩子好好地做一个平常人,这才是父母应该具有的平常心。

  正常心变反常心

  一些孩子的举动明明很正常,但按父母设计的模式却变得不正常了。一位孩子贪玩,父亲就认为他得了多动症,带到医院就诊。医生看看孩子很正常,可是父亲坚持己见,医生只好对孩子说:“你没病,你父亲有病。”

  责任心变虚荣心

  有个女孩的父母硬要女儿考重点学校,女儿不堪重负离家出走,父母后悔不已。可见虚荣心到头来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惧怕心变代替心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孩子要出去郊游,整理好了行装,母亲发现他忘记带御寒衣服,但存心不告诉孩子,果然,孩子回来后说:“这次我冻得够呛,以后一定要记着多带一些衣服。”孩子就此积累了经验。但大多数的父母却不是如此,孩

  • 家庭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