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强迫症”大多发生在独生子女的父母身上。二三十年前,父母采取棍棒教育的比较多,那时家中的孩子比较多,父母都忙于工作,顾不过来。所以,平时对孩子的关心就少一些,一旦发生了什么问题,无论是老师告状或是孩子在校外惹了祸,好多孩子回家总免不了一顿打,或轻或重而已。没有挨打的孩子特别少。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多数父母舍不得打孩子一下,而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却到了过度的程度,形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陷。有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有的孩子长大后没有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这样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生存是十分困难的。
现在有的孩子在与父母发生冲突后,因一点点小事,动不动就离家出走,这已不是新闻。究其原因,都与父母的过度关怀、溺爱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父母的过度关怀,造成孩子心理的畸形——自私、反叛、低能。从某种角度上讲,父母过度关怀孩子,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是无私的,完全是为了孩子好,有时也是父母出于自己的需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感觉,得到满足感。
这位心理学博士认为,“关怀强迫症”带来的危害主要不是动机方面的,而是结果方面的。
许多事实证明,对孩子的过度关怀与对孩子采取棍棒教育其后果是一样的,都是对孩子的不尊重,都是对孩子权利的剥夺。棍棒教育伤害的是从身体到心灵,而过度关怀的伤害是从心灵到肉体。可悲的是,两者之上写着的都是一个大大的“爱”字。
误区六 盲目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现在,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爱好班,如让孩子学电子琴、学舞蹈、学奥数、学英语、学游泳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很多父母可能是这样想,反正我对孩子尽心了,能让他学的都给他报了,至于学得怎么样就看他自己了,将来他没有学好也别怪父母没给他提供这个条件。
典型案例一:我的女儿今年9岁,我们的经济条件还是比较紧张的。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给孩子报了4个兴趣班。
我们觉得现在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自己的孩子不学将来会没有出息,到那时,不仅孩子会怪罪父母,就连我们自己也会后悔的。于是一到星期天,我背着电子琴,她妈背着塞满舞蹈衣、舞蹈鞋、吃的喝的的大背包,“转战”于西安市的东西南北中。一天下来,我们一家三口汗流浃背,腰酸背疼。但想一想,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心里也就舒坦了些,可是现在孩子的学习也没有以前好了,总感觉她的压力太大,我们真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
典型案例二:我们在对孩子的兴趣培养上没有盲目发展,我们认为孩子的爱好应让她自己来选择,大人不应替孩子作主。
我们只给她报了一个电子琴和奥数,这都是她自己选的,她学起来也很愉快、很轻松,没有看成是一种负担。学习累了,她就会弹弹琴,晚上做完作业了就会拿出奥数书来看看、做做题。现在,她的电子琴已经考过了五级,还经常在学校表演。数学成绩也不错,在班里总是前三名。我们认为她的兴趣爱好对她的学习有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误区七 忽视体能培养
一个人,无论智商多么高,体能不行,一切都是白扯。所以培养孩子,就要注意孩子的健康问题。金家的孩子,个个体魄健壮,是校园里的运动之星。他们打小晚上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