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小越容易发生童年恐慌,约9%的中小学生对生活感到绝望,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而这种儿童的恐慌是由于成人社会的成功标签所制造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在接受专访时尖锐提出这一观点。
高期望值注定孩子成为失败者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业期待和学习成绩的要求可以说与现实完全脱节,这就注定了很多孩子会成为失败者。”2005年3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5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读博,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在孙云晓看来,家长的要求是极其荒唐的。在中国目前条件下,只有19%的同龄人进入大学,读到博士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前15名就更难达到了,并不是考好分数就一定能进入前15名的。如此高的期望与要求,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讲具有绝对的不可实现性。
孙云晓谈到,我们的孩子总是被一遍一遍地告知:不能上重点小学就不能上重点中学,不能上重点中学就不能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这种压力链条的不断下移带给大多数孩子挫败感,令他们陷入恐慌与痛苦之中。有位年轻的妈妈焦急地告诉孙云晓,女儿近来烦躁不安,因为幼儿园里开了许多课,其中4门课都留了家庭作业,吓得孩子睡不着觉。还有一个在天津上幼儿园的小女孩居然掉起了头发,开始是一根一根地掉,后来就一片一片地脱发。妈妈带她去看医生,诊断结论是精神紧张所致。
“知识教育的提前入侵,使早期教育变成了早期摧残!”说到这里,孙云晓情绪激动。目睹了太多的悲剧,他在2005年下半年提出“童年恐慌”的概念。他解释,童年恐慌指的是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不能理解和承受,而产生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这种恐慌不仅严重扭曲儿童的学习动机和人格发展,还会使童年过早消失,让孩子感觉“末日来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9月的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约有9%的中小学生对生活感到绝望,产生过自杀的念头。
恐慌的关键在于不能理解和承受
“产生恐慌的关键在于孩子不能理解和承受。并不是所有的压力都能让孩子产生恐慌,包括成绩、人际关系、父母婚姻等问题。”孙云晓强调,如果在孩子可以承受之内,孩子是不会恐慌的。比如,人一天可以干10件事,突然要你干100件事,你可能就会恐慌了。小孩是什么样的承受程度呢?比如小学生每天睡眠要保证10个小时,如果孩子只能睡5个小时,孩子就会恐慌。
1999年,对全国10个省45个区县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200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压力不仅没有减轻,还在持续增长。再比如,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很多,考试失利的更多,但并不是这些孩子都会产生恐慌,都会想到自杀。这是因为有些孩子能够理解考不上“重点”可以上“普通”,考不上本科可以上大专。但有些孩子不能理解,成绩在他心中是最重要的生活事件,一旦考得差就觉得将来什么都没有希望了。
据报道,2005年7月,宁夏银川13岁的秀秀留下遗言,“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帮父母节约10万元!”孙云晓认为,秀秀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她不知道其实不上重点中学也未必就没有出息,其实10万元钱父母也未必出不起。但是,没有人为她分析和引导,结果她陷入了不能承受和理解的重大压力之下,最终导致自杀。这就是童年恐慌的危害。
“现在的一些父母不但不给孩子解释,还经常吓唬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今后连扫大街的工作都找不到。越说孩子越害怕,恐慌由此而来。”孙云晓说,很多情况下其实是父母夸大了事情的严重性,极力渲染压力和恐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