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虑孩子的压力承受能力,将成人的恐慌心理直接转嫁到孩子身上。
“父母是预防孩子童年恐慌的主角。”孙云晓建议父母应该经常关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的不良情绪有一个出口,这样在压力面前他才不会退缩与逃避,而是变得更坚强。
在交流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
“在中国,成功总是用同一把标尺来衡量。‘一定要出人头地’成了一种共识,甚至连孩子自己都认为不能取得高学历将来有个好工作,就是对不起父母。这实质上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孙云晓认为,我们有些教育表面上叫素质教育,实际上没有掌握素质教育的真谛。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可以消除和预防童年恐慌的,它应该是以人为本,针对每个人的素质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而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必定会大批地制造童年恐慌。
孙云晓介绍,在日本,虽然学业压力也很大,但童年恐慌的现象绝对少于中国。因为日本的父母教育孩子做一个平凡的人,开花店、当售货员、学理发都是被父母认可的职业。德国的职业教育也很发达,学习成绩不好的人有很多出路。但是中国的父母都将读大学看作是惟一的出路,一味追求高学历、高地位、高收入。这个“高”就是夸大化,脱离实际。
“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孙云晓指出,家庭教育要以培养健康人格为核心。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孩子成绩的增长上,而要关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认请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保持信心。父母还要经常和孩子讨论人生大事和人生经验,比如将来做什么人,从事什么职业等,在交流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
成功并非物化的东西所能标示
“目前社会上单一的评价体系需要改变,成功观更需要改变。我认为,应该树立人人成功的新成功观。”孙云晓解释,成功不是物化的东西所标示的,成功就是发展,就是和谐。有句话叫做最好的自己,不和别人比,也不需要和别人比,尽到自己最大的努力,或者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工作,这就是幸福,就是成功。
“人有千差万别,就有千万条成功之路,何必挤在一条路上失去自己呢?”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研究发现,每个人至少有8个智能,如空间、音乐、运动、逻辑-数学、语言、交际、自省、自然等等,但是,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不同的。他指出: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人们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擅长的一种或几种才能。“因此,完全可以相信,只要发挥各自的智能优势,每个人都可以走向成功。”
孙云晓最后强调说,成年人的幸福与不幸往往可以在童年找到深刻的原因,因为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让每个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是让每个人成功的特别紧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