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赞同的家庭教育新观念——让孩子在同伴中社会化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1月06日 15:29:54 

    社会化就是人从刚出生时的普通的人逐渐变成社会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孩子通过与他人打交道,学会人际交往的规则,学会如何看自己和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和别人,掌握在社会上生存的本领和手段。那么,孩子的社会化究竟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还是在社会上完成的呢?父母对自己子女的社会化究竟负有多大责任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先看一些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的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

    两、三岁的孩子,像妈妈的小影子一样,整天跟在妈妈屁股后面,寸步不离,其次的最亲的人,就是爸爸。在这个年龄,妈妈、爸爸整天对孩子絮絮不休地说着话,给他讲故事,教给他怎样称呼长辈、熟人和朋友,还用自己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这个年龄,父母对孩子最初的社会化影响最大。对这一点,无论普通老百姓,还是大心理学家、教育家,都没有什么争议。

    当孩子长到五、六岁时,情况稍稍有了点变化。有的父母会说,孩子变得“自己有主意了”,“不那么听话了”。举一个人人都不会反对的例子:比如你的孩子不爱吃某一种食物,你无论怎么说他都不听,但如果让他跟五六个同年龄的孩子一起吃饭,那几个孩子都吃这种食物,而且都很爱吃它,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

    同样地,一个到医院打针就大哭的孩子,妈妈劝大概不太管用;但如果让他和几个同年龄、但不怕打针的孩子一起打针,他会如何呢?

    这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这里有人的社会化的深奥原理。

    孩子挑食,本来不是一种社会行为,人人生来有自己的口味,爱好,这原本是无可厚非。但是,当妈妈、爸爸怎么劝,他还不吃的时候,已经有了一点社会行为的成分:父母看到孩子不喝牛奶,不吃鸡蛋、肉,不吃蔬菜时,急得恼火、生气,孩子却无动于衷,他的行为造成了别人的痛苦,挑食行为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当他看到别的孩子都吃这种食物,自己也跟着吃的时候,这种行为就更属于社会行为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样的孩子是一到同伴中,就吃,回到家里,还是不吃。吃与不吃这种食物,对孩子有了社会意义。如果他在孩子中不吃而别人都吃,他也许会怕别人笑话,也许要显示自己不比别人差,也许什么也没想,只是对同龄伙伴的单纯模仿。不管怎么说,是同伴这个“社会”终于改变了他的口味,改变了他挑食的习惯。而家庭这个"社会"则对他无济于事了。

    再举一个人人熟视无睹的例子。一对夫妻带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从广东调动工作到了北京。这对夫妇的普通话说的不好,要说,也是带着浓重的广东口音,把“吃饭”说成“七饭”,把“是不是”说成“细不细”等等。他们在家里完全说广东话,对孩子也说广东话。可是非常奇怪,当孩子长到三、四岁时,说的却是一口流利的北京普通话。他在跟别的孩子抢玩具时,绝不会把‘这不是你的“说成”界不细你的’。当他长到十五、六岁时,他就更是像别的孩子一样,说着满口北京话了。

    语言学家大概不关心这种现象,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关心。

  • 性格培养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