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把这种儿童说话口音从父母方言向当地同龄孩子口音的"投降"看作是由于群体社会化机制在起作用。并且因此认为,当儿童长到一定年龄时,周围群体的力量会慢慢超过家庭的影响力,而占据主导地位。
这样的例子在世界历史上多得很,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夏威夷岛上外来移民的语言演变。19世纪初,一批移民来到夏威夷开荒、种植甘蔗。他们来自各地,有不同的母语。最初,为了相互交流,他们创造了一种从语言学角度看很不完善的“皮金”语。这种语言没有介词、定冠词,动词不变位,也没有固定的词序。大约一百年后,移民的后代又创造了一种新语言“克列奥尔”话。这种语言发展相当完善,可以表达非常复杂的意思和思想。“克列奥尔”话的产生过程很有趣。当最初创造了这种话的年轻人回到家里时,跟他们的父母仍然说“皮金”语,但一出家门,就和同伴讲"克列奥尔"话。而他们的父母一直到死,也没有几个人会讲"克列奥尔"话。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有着他们自己的一套东西:从穿着、发型、说话的口气和用词,到所爱好的音乐和形形色色的各类明星。他们大多不会回到家里跟父母滔滔不绝地讲这些事,他们越来越觉得跟父母没有共同语言了。他们也不会傻到经常干大多数同学都讨厌的一些事,如向老师打小报告。一旦一个班的学生都认为某个老师不好时,他们会齐心协力地和这个老师作对,背地里说他的坏话,给他起外号等等。
我想广大的家长们,青春年少时大多也有这样的经历。
说到这里,家长应该给自己打一个问号:我们对孩子的影响力有我们自己想的那样大吗?
有些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威望很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么本人有很高的成就,要么有个性的魅力,要么有高尚的德行,但上述任何一种条件都不能构成在孩子心目中有威望的充分必要条件,因为还缺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能够和孩子像朋友或伙伴那样地交流思想。就是说,只有孩子觉得父母在某种程度上和自己周围的同龄伙伴一样时,他才能真正地和你讲真话,和你交流,你在他心目中才能有威信。
同样,在学生心目中威信很高的老师,大多经常和学生们在一起活动,一起玩,说学生说的话,爱听学生爱听的音乐,身上充满“孩子气”。当这样的老师出现在学生中间时,学生实际上把他当作自己群体的一个成员了。如果再加上渊博知识和高尚人格,自然容易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威信,这种威信来自他在学生中的“孩子头儿”的角色。
在那些父母子女矛盾重重的家庭,除了其他形形色色的原因外,一条共性的原因是,父母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影响力小于孩子的同伴,他们努力挣扎着向孩子施加影响,从穿着、发型、打扮,到兴趣、爱好、职业前途,都处处不放弃自己的“统治权”。如果他们的观念陈旧,他们的价值观和情趣恰恰跟孩子的群体不一致,他们和孩子的矛盾就是不可避免的,无法克服的。
我劝这样的家长还是放聪明些,想想自己的青少年时代,该向孩子妥协的事,就痛痛快快地妥协吧。须知,您的这条"胳膊"是无论如何也拧不过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这条“大腿”的。
如果自己的孩子还小,您也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当孩子慢慢长大时,您自己也应该慢慢地寻找自己在教育、影响孩子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感觉”,放心地让孩子在他们自己的群体中去完成他的社会化,别早早地就被孩子说成是“得了吧,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