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对中国教育的危机感是由8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引起的。
1992年8月,中日两国联合举办了一次草原探险夏令营。在采访过程中,他发现一个问题,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不一样,中国家长和日本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也不一样:
负重远行,都是背10多公斤的东西,都是几十公里的路,中国孩子松松垮垮,叫苦不迭;日本孩子纪律严明,咬紧牙关,一直走到头。中国孩子中途病了就哭,被送回大本营;日本孩子病了,坚持负重,不坐车,还说:“我是来锻炼的,当逃兵是耻辱!”日本孩子野外生存能力很强,到了宿营地,烧火、炒菜、煮粥,什么都会;有些中国孩子就没这两下子,饿着肚子向领队叫屈。野外探路,中国孩子只能凭指南针和地图摸索前进,有的家长怕危险,用车把孩子接走;日本的家长却鼓励生病的孩子:“你一定能成功。”
许许多多的事例显示出中日两国孩子素质的差距,显示出两国孩子家长在教育方式上的不同。曾有日本人这样说中国如果不搞好教育,你们这一代孩子不是我们日本孩子的对手。
孙云晓根据实地采访,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指出了我们的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们的教育该怎么办”的问题。此文一出,如巨石击水,引起了轩然大波,各种议论纷至沓来,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国教育大讨论。《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全国数百家媒体都参与进来。中央电视台做了4集专题片予以报道。其中有赞同的意见,也有反对的声音。
这场大讨论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94年1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谈到了《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他强调指出:“青少年的教育一定要抓紧抓好!”李岚清副总理也肯定了这篇文章,说:“这样的文章要多登!”
据孙云晓回忆,早在1991年中日少年首届探险夏令营在海岛举行之后,他就曾写了报告文学《微笑的挑战者》。写《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时,已深刻地意识到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他所看到的问题是:不是中国的孩子不行,而是中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危机深重。
这场教育大讨论在孙云晓的人生道路上具有转折意义,促使他由一个记者、作家转变为一个教育研究者。那次教育大讨论也翻开了中国教育崭新的一页,推动了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发展。
注:孙云晓(国务院表彰的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