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把记忆“碎片”联在一起:
婴儿
人的记忆,就像我们所熟悉的拼图游戏,初生的婴儿因为清楚地“记得”摇动铃铛会带来什么效果,所以他们才会对这些铃铛乐此不疲。
大约需要24个月左右的时间,孩子们在父母谈论某些事情时表现出非同寻常的喜好,并用他们特有的语言、手势和表情,显示出他们明白你在说些什么。比如,当你和丈夫在餐桌前兴高采烈地讨论彼此今天发生的趣事时,你两岁的孩子可能会突然大笑起来,他会使劲地往前凑,把自己的膝盖紧紧倚在座位的边沿上,睁大眼睛盯着你们俩,努力想把你们说的每句话都记下来。
“这个年龄的幼儿渴望交互,希望切身参与到各种交流中去。并且基于本能,幼儿很乐意彼此分享经验,并且很注意听别人说起有关于他自己的故事。”
父母可以通过一些刻意强调的举动留给孩子一些有用的线索,以便他们从中了解:在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该说什么,如何说等等。这个阶段的孩子会主动观察和记录任何发生在身边的谈话、交流方式、环境等,并从中摸索出自己特有的一套交流方式。
孩子身处不同的家庭背景所形成的交流方式差别很大。对于一些家庭,可量化的客观环境,比如时间、地点等等对孩子影响很大;而对另一些家庭来说,孩子们的表达方式却同日落、下雨等等息息相关。不过,无论怎样的结果,父母都不用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会自然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说话方式来。
基本上,通过家长与孩子一起复述曾经发生的某些事情的方法,可以加强记忆。这些事情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也可以是你讲过的故事,对于细节的描述可以减繁随心。你会发现孩子们掌握这种技巧非常迅速。一个两岁大的孩子刚开始,可能只会通过摇头晃脑表示他们见到过类似的事情;而6个月以后,你就会发现他开始主导这种回忆游戏——通过精心的准备以及对细节的清晰描述,你的孩子常常会在谈话中占据多半的时间。
通过倾听,你或许会发现孩子的表述与真实情况有所不同。这时,你可以用提问、鼓励等方法,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回忆。幼儿的回忆是发散和随机的,很难呈现出清晰的主体,这就需要父母集中精力,及时把他们“拉”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父母有没有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复述。比如你可以问:“你看到蝴蝶了吗?”“它的翅膀是什么颜色的?”“在什么地方看见它的?”等等。
从记忆中抓取核心:
学龄前儿童
受自身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影响,3岁以上的儿童开始表现出不同的记忆取向。一个家庭稳定、性格上天生乐观好胜的儿童,往往乐于回忆那些欢乐有趣的事情;而缺乏自信的儿童则往往记住他们被批评、受伤害的情景。
对于大多数学龄前儿童来说,根植于记忆深处的那些东西,包括恐惧感在内的某些成人意识往往会在焦急、痛苦的时候开始有所觉醒。比如:晚上关灯上床后,发现百叶窗被风吹动,是不是来了什么妖魔鬼怪?星期天逛商场时,孩子还像往常一样直奔玩具店,却可能会突然站住,因为他担心自己会像上次那样找不到爸爸了——所有这些,都因为孩子记忆深处的一些东西被激活了。
这个年龄的孩子,记忆深处的一些场景也会在孩子非常愉快,或是感到自己非常特别的瞬间再现出来。专家举例说:“当一个小朋友大声宣布‘这是我搭得最好的房子!’时,这个孩子要么是想起了以往搭房子时数次‘惨痛’的失败,要么就是回忆起自己过去成功搭出的房子,然后‘悄悄’确认了一下眼前这个的确是最大的。”
对5岁以下的儿童而言,大多数记忆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但这不意味着父母可以“放松”对孩子记忆力的关注,因为这将实实在在的关系到孩子长大以后的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