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学说话,是不少年轻父母十分关注的一件事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来说,婴儿18个月左右就开始说第一个词语。这第一个词语可来之不易,它是宝宝经过此前十几个月(心理学上称为前言语阶段)的积累、酝酿而产生的结果。
专家认为:如果父母能在前言语阶段为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并加以科学的引导,就能促进宝宝日后的语言发展。
Step1:Listen to me! —— 使用“妈妈语”
日常生活中,当妈妈和宝宝说话时,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语速、提高声调并采用夸张的语气和简短的句子,这就是所谓的“妈妈语”。
宝宝喜欢“妈妈语”
研究发现:相对而言,婴儿确实更喜欢这种“妈妈语”。因为缓慢的语速、夸张的语气和高扬的声调,可以帮助宝宝从一串串连续的语句中识别某些重要的词语,从而使他更好地理解并学习这些词语。同时,使用这些“妈妈语”,可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一旦宝宝被吸引,他就会逐渐地安静下来,注视着妈妈,并通过“咿咿呀呀”的声音、微笑的表情或其他身体语言来作回应。这种互动一方面有助于加强母子之间的情感连结,促进亲子关系的顺利发展;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宝宝日后成为一个乐于与人交往的人。
Step2:Talk to me! ——和宝宝交谈
一般来说,成人交谈时,每一个说话者都会遵循轮流发言的潜规则。但尚在学习说话的宝宝,他们对此是一无所知,所以妈妈在和宝宝说话时,需要用心地帮助他逐渐形成这种意识。
妈妈和宝宝的会话互动模式
一开始,妈妈可以鼓励宝宝参与到这种会话互动模式中。刚出生时宝宝的哭闹大多是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如:饿了、渴了、热了等等),如果妈妈能用心地记住宝宝哪里不舒服时会有怎样的哭闹,并及时予以满足,那么宝宝就会慢慢懂得用不同类型的哭闹来传达不同的需求,从而和妈妈形成了一个初始的会话模式。而且,宝宝会逐渐发现:原来发出不同的声音可以引起别人不同的反应,从而使他对语言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种模式的互动中,妈妈要对宝宝的任何非言语反应作出回应,就好像宝宝确实在和你对话一样。如果宝宝对你的反应一时不理会,你可以耐心地等上一会儿或借助于眼神交流、身体接触等途径,使宝宝产生反应。随着宝宝慢慢长大,你可以相应地提高要求,鼓励宝宝主动地作出更趋近于正常言语活动的反应。3个月时,妈妈可以把宝宝作出的任何反应都当作对自己的回应;慢慢地,宝宝会发出声音作为回应;7、8个月时,宝宝会用高质量的发声(如咿呀学语的声音)作回应;1岁以后,宝宝会用类似于词语的咿呀学语作回应。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宝宝就会慢慢说出第一个词语。
Step3: Look at that!—— 一起来看!
大约6个月时,由于视觉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宝宝不再满足于和妈妈面对面的两人互动,开始对外界物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这时妈妈可以改变策略,在洗澡、吃饭、游戏、看图等日常活动中,和宝宝共同注意、探索外界事物,一方面可以鼓励他参与到人际间的互动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