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外语教育的可行性与优越性(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1月16日 09:36:33 

  我们不希望因为早期外语教育而出现更多的"假洋鬼子"来自伤国力与尊严。因此,在给学前儿童教外语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是教中国人学外语,而不是从语言着手把中国人变成外国人。当然,爱国与否跟学外语没有必然 联系,我们只是根据历史的经验提醒一下。

    反对学前儿童学外语的第二个理由,是认为外语只能习得,不能通过正规的学习来获得。

  诚然,习得(acq uisition)比学习(Learninig)来得轻松容易。习得本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多是指儿童在母语环境中:耳濡目 染地、自然而然地、高高兴兴地、不知不觉地学会本族语的基础,主要是习得音位、语调、日常交际用的词汇 与话语结构。

  虽然其它方面的语言能力儿童是很难习得的,但他们习得的言语会终生难忘,对其以后语言能力 的全面发展大有好处。

    "儿童早期言语的特征是,有规律地(即受规则支配)偏离所学习的成人语言的规范"。这里所讲的"规 则",就是乔姆斯基所说的儿童习得母语时所自觉使用的"天赋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 e),即通过普遍观察得到的人脑中遗传下来的"生成语法(ge-nerative grammar)。

  尽管这种机制或语法的神 经生理基础至今尚未完全探明,但儿童心理语言学家对多种语言习得过程的实验研究,业已证明人类语言中这 种普遍语法的存在,而且已成功地应用到人工智能方面,例如伍兹(willam A·woods)的"扩充转移网络"(ATN)。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儿童从父母和周围的人那里听到的数量有限的话语发展到能理解并说出数量无限的新 话语,这是后天学习激发先天遗传机制的结果。

  由此我们进一步想到,近来的许多研究表明,精神方面的特殊 的后天获得的能力跟生理方面的能力一样,也可以沉积为遗传基因的属性并使之普遍化,看来这也是符合人类 进化的辩证法的。

  正是因为遗传基因的共性,"理性主义者"的乔姆斯基才从行为心理学的结构主义转到认知 心理学的转换生成语言学,从而使语言习得的理论更加完善。同时,遗传基因的个体差异,也给因势利导的" 因材施教"教育原则提供了生理基础。

    语言习得理论并不是乔姆斯基的"专利"。语言之可以自然习得,这种现象从语言产生的同时就已经出现了。作为一种理论的总结,它无疑得益于前人的研究,因此它应当包孕传统语文学(philology)、历史比较语言 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贡献。

  例如,在习得过程中,除了强调对内在机能的激发以及自然环境(natual milieu )中的直觉感知以外,也应当重视比较语言学的母语对外语的正负迁移作用(如对学前儿童不宜同时使用两种语 言说话),特别是要重视结构主义语言学所提倡的通过重复积累经验与通过模仿形成习惯的学习方法,更要重视功能学派的交际法与情景法,等等。

  总之,语言习得的内涵与外延很广,我们不能顾此失彼,以新替旧,以 一概全。认识偏颇与缺乏全局和发展的眼光,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其实质是为我主义或唯心主义,而其根源则 是对人生短暂现象的功利主义反应。

    从发展的眼光看,语言习得的对象还不止是语言的离散性和规则性,更重要的是语义在语用中的模糊性与个人运用语言的特殊社会心理特征。这是深不可测的底层,反映了语言的本质。

  例如黑色幽默,言不为心声、文不如其人、话中有话、口头禅

  • 智力开发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