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外语教育的可行性与优越性(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7年01月16日 09:36:33 

以及行话、黑话与悖论,等等,光从结构上进行形式分析,恐怕难以领悟其中奥妙。

    从目前人工语言对自然语言的仿真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情形来看,上述种种“言外之意”看来也只能通过习 得逐渐获得理解。

  音、形、义的统一体可望由人和机器的学习得以被译,而音、形、义的非统一体则要依靠习 得才能弄懂;因为前者是有序的系统,而后者是无序的或有序与无序交叉的系统。有序的东西比较容易看出因果关系,无序中的因果关系就好似隔雾观花。

  当然,正如丹麦历史语言学家维尔纳(Karl Vener)在100多前所说 的"没有一个例外无规律",语义的非规则构成或语义的异化,也是可以找到它的原因的。

  如果不是这样,语言思维与交际功能就不可思议。我们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纳入语义解释学的范围,语义解释学应当成为现代 语言科学的前沿阵地。如果在这方面能够攻克几个堡垒,无疑会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给语言习得理论输 送新的血液。

    学前儿童的语言习得是整个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主要是指习得母语抑或第二语言的言语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语言习得有一个临界期或"敏感期"。

  这两个术语的意思都是模糊的,有的说 是0岁到6岁(且不说0岁是从受精卵形成之时算起还是从出生之时算起),有的说是2—8岁,有的说是1.5—13 岁,有的说不超过16岁。

  我们认为,如果说有临界期,还是以不超过13岁为宜。不过从实践经验上讲,临界期 内的损失是可以在临界期外得到弥补的。例如我的一位同事蔡先生,他是朝鲜族人,解放初期念高中以前他从未接触过汉语(外语)即使上高中除了语文课也很少听说汉语,只是在大学才开始真正进入汉语的"海洋", 而此后他的汉语水平跟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毫无二致。

  不仅如此,他的日语和英语都是在临界期以后自学得来的 ,而且日语口语堪称一流。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太太40多岁,来广州之前根本不会说汉语,但3—5年之后却跟 我们说得一样好。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文化大革命前大多数学校是从高中为起点教外语,现在很多外语人才就 是这样过来的。顺便讲一下以前的"洋泾滨"英语(pidgin English),据说也是过了临界期的成年人在跟外商打交道时逼出来的,居然也能够跟外国人沟通,其中不乏有人还逐渐过渡到了能说一口地道的英语。

  这些现象 说明什么问题呢?显然是说明,正常的人都有机会自小习得自己的母语,从中获得的普遍语法或天生的信息装 置可以应用到对其他语言的学习中去。

  当然,这样学习语言比起习得来说时间要长,困难要多,学习者需要有 生存的压力或顽强的意志,而这两条往往是一般人所缺乏的。正因为这样,根据“付出少收益大”的优化原理 ,我们提倡儿童在语言临界期内尽可能早一点学习外语。

    不少心理语言学家业已证明,儿童大脑的成长率与第一语言的发展率在10岁以后明显衰减,一直衰减到语言习得的“敏感语句”(sensitivephrase)不再出现;而且他们精确区分语音的能力,甚至包括外语语音的再生能力,比10岁以上的儿童要强得多。

  实验还证明,"儿童对语言的辨别与认知能力和对语音与语调的顿悟能力 ,在6岁以后已经开始急剧恶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神经语言学家用"大脑半球切除术"的实验方式证明。

  有一些10岁以下的儿童由于脑瘤而将大脑左半球的皮层切除,但并不影响他们的语言能力;而若将成年 人的大脑左半球切除,则将完

  • 智力开发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