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走出语言学习的误区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04日 09:55:58 

      开口说话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语言是幼儿认识周围事物、学会交流沟通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基础,是智力发展的先决条件。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如何教幼儿说话,怎样让你的宝宝口齿清楚、思维敏捷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却是每位家长应该加以重视、认真探讨的问题。此前,发生在一些家庭中的语言学习失误现象,以及片面理解智力开发,重识字、轻语言的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
  几则来自媒体的报道
  去年《新闻晚报》曾报道过,有个3岁半的幼儿童童张口把“老师”叫成“老希”,把“葡萄干”说成“帕塌干”——除了父母能猜出他的话来,别人一概听不懂。原来,童童的爸爸美式英语讲得非常流利,妈妈又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高明”的办法:从孩子刚一出生,就由爸爸对他讲英语,妈妈讲日语,退休在家的爷爷奶奶则与孩子讲汉语,“三管齐下”对童童进行早期语言培训。刚开始时,童童是掌握了一些外语词汇,但时间一长出现了问题,他经常会把英语、日语和汉语混在一起,结果话不成句,讲汉语时也拖长音发出一个外语腔。他的爸爸妈妈着急了,加大“教育力度”,频频纠正童童的发音。没想到纠正来纠正去,小家伙索性不开口讲话了,而且看到生人就躲,有什么需要宁可用手比画也不愿意开口。童童妈妈带他到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后得知,由于过早地混学几种语言,童童已经产生了严重的语言障碍。
  另据《北京晚报》报道,大连5岁幼童可楠英语说得流利,汉语却很拙劣,她经常脱口说出:“妈咪,我肚子饿现在!”这样语法混乱的句子让可楠的妈妈非常诧异。她已经让女儿接受了近两年的正规英语教育,并一直以女儿一口流利的英语为荣。现在出现了这种情况令她不得不开始认真地思考,幼儿的母语学习与外语学习到底哪个重要。
  还有一则消息说,某街道有对聋哑夫妻,孩子已经两岁半了还不会说话。街道居委会的大妈们发现了这个问题,热心伸出援助之手,每天把孩子带到居委会,大伙轮流教他说话。不久,由于缺少语言环境而丧失说话功能的孩子,终于能开口叫爸爸妈妈了。居委会的大妈们还在继续教他,直到他的语言功能完全恢复,能与正常的孩子一样说话交流为止。
  重视语言学习关键期
  上面的几则报道,说明了幼儿学习语言有个关键期,就像种庄稼,种子发芽时要有适当的温度、充足的阳光和水分一样,错过这个播种期,你给它再多的阳光、水分,庄稼即使发了芽也很难茁壮成长。有些人以为刚出生的婴儿什么都不懂,用不着急着教他说话,往往就错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壮壮的情况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壮壮的父母都是白领人士,壮壮刚出生那会儿,他们两口子正在创业阶段,整天忙于工作,先是请个小阿姨照顾壮壮,后来干脆把壮壮整托在一个老太太家。也是凑巧,赶上这小阿姨和老太太的性格都很内向,孩子看得还很尽心,就是每天说不了几句话,结果壮壮直到上小学了说话还吐字不清,父母纠正了几年他才改过来。对这件事,壮壮的父母很后悔,要是能再生一个孩子,他们绝不会再忽视对他的语言训练了。
  客观地说,刚出生的孩子,对大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天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当妈妈总是冲着他微笑,对他说:“宝宝,我是妈妈”。“宝宝,你饿了吧,来吃奶。”“看看镜子里有谁?这是宝宝,这是娃娃。”“宝宝吃饱了,该睡觉了。”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随着他的智力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会明白,那个总抱着我的人就是妈妈。此刻他虽然还不能开口说话,已经有了很强的说话欲望,经常发出“啊”“呀”的声音,即所谓咿呀学语。一般说来,半岁到2岁是婴儿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大人说的每句话都会如同符号不经意地储存到他的大脑中,经过反复的语言刺激、积累,到了1岁多的时候,他开始会叫“爸爸、妈妈”了。而这时,你对他说:

  • 智力开发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