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走出语言学习的误区(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06年12月04日 09:55:58 

“宝宝,你的球呢?”“宝宝,灯在哪?”他就会转身或抬头去寻找,显然他已经明白了你说的话的意思。
  在这一时期,宝宝虽然已经明白大人的话,并且能够与具体的物品、图形相联系,但他还不会说出来,总是习惯以动作代替语言。比如,宝宝指着水瓶,大人马上会明白,这是宝宝想喝水了,就会把水瓶递给他。只是我们大多数成年人没有想到,这种轻易满足宝宝要求的方式会延缓其语言的发展。因为幼儿不用说话,大人就能明白他的意图,他的要求已经达到了,因此而失去了说话的机会。正确的做法是:当宝宝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说出“水”字,仅仅为说出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表扬他,让他懂得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
  聋儿大学生周婷婷小的时候,全家人为训练她开口说话费尽了心机。有一次,小婷婷饿了,想吃饼干。她指着饼干对奶奶“啊啊”地叫,奶奶尽管疼爱孙女还是没把饼干给她,一边对她大声说:“你要饼干吗?说出来——饼干。”一边用手举着饼干在她眼前晃着。小婷婷说不出来,憋得满脸通红,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奶奶仍然坚持着,坚持着,直到她发出了含糊的“饼干”两个字。或许在常人看来,奶奶的做法有点儿不近人情,可是若没有他们全家这种近乎残酷的训练,聋儿周婷婷怎能开口说话,并像正常人一样成长为一个大学生呢?
  纠正语言学习误区的方法
  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因此幼儿学习语言也有自身的规律。一般的孩子都是经历从单词句(用一个字或词表达多种意思)、到多词句(用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再到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幼儿进行语言训练时,首先应该了解这一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希望孩子一下子什么都能说了。更要注意的是,尊重幼儿语言学习的规律,不要怕麻烦而忽视了对孩子的语言训练。同时,要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引导孩子的语言从简单向复杂,一步一步向更高阶段发展。
  1、不要用小儿语和幼儿讲话
  1岁左右的宝宝,语言正处于单词句阶段,经常会发出一些重叠的音,如“抱抱”、“饭饭”、“果果”、“拿拿”,再结合身体动作和表情来表达他的愿望。他说“抱抱”时,就张开双臂伸向妈妈,表示要妈妈抱。到了1岁半个月左右,幼儿开始能用两三个词组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时他就进入了多词句时期。此时幼儿能把两个词重叠在一起说出来,像“吃饭饭”、“妈妈抱”,“拿球球”等。多数的幼儿快到2岁时,语言中就出现了简单句,能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说出:“妈妈抱宝宝。”“宝宝吃饭饭。”这就是所谓的“小儿语”。
  幼儿的语言学习到了这一阶段,进一步训练就会有较大的飞跃。而此刻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继续用小儿语不仅会限制他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还会限制其语言的发展。有些家长不了解这个过程,以为宝宝只能听懂这些小儿语,或是觉得孩子这样说话很好玩,于是过分地迁就孩子,也用同样的小儿语言和宝宝讲话,亲子关系倒是很融洽,却很可能延长了孩子学习语言的过渡期,迟迟不能发展到说完整话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不管孩子怎样说话,父母都应该用正确的语言来回答,采用标准的话语跟孩子讲话。这样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正确语言示范,反复良性的语言刺激,宝宝就能较早地学会说完整的句子。
  2、不要重复幼儿的错误语音
  刚学会用完整句子说话的幼儿,已经能基本上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但是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老虎”说成“袄虎”,把“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因为小儿发音器官发育还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还比较弱,不能准确地掌握某些音的发音方法,不会正确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老”的音时,舌尖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幼儿还做不出这样的动作,舌尖是平放的,发出的音就错了。这也是大多数幼儿在说

  • 智力开发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