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儿子出生后,
我们和他一起分享无尽的喜悦与乐趣。
初为人母的我也有赖儿子之福,
除了心理上的莫大满足之外,
更为我的儿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践机会……
0-3岁的小宝宝正处于意识和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事是不值得尝试的。因此,当您的宝宝面对困难产生退缩或畏惧时,身为父母的我们就该好好地检讨一下,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呢?
成长小故事
儿子伦伦学说话比较早,10个月左右就会说些简单的词语,如:“妈妈、爸爸”等,1岁时已经可以说出一些较完整的语句,偶尔还蹦出几个简单的英语单词……语言方面的能力与他同龄的小朋友相比较,可谓是“出类拔萃”。这也许是我由胎教做起,坚持不懈地与他谈心、对话有关吧?虽然我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做比较,但作为母亲,儿子的任何一个过人之处都是我的骄傲!
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立即使我的“骄傲”烟消云散。
那是在伦伦1岁3个月时的一天傍晚,我和妈妈带他出去玩,遇到了邻居刘医生,她很喜欢伦伦,平时有事没事地老逗他玩。这天,刘医生高兴地抱过伦伦,两人闹着、叫着,开心地笑个不停。忽然,刘医生转过身来,关切地问我和妈妈:“伦伦几个月了?”我告诉她:“15个月了。”,刘医生接着又问:“那他到现在为什么还不会走路?你看我们小区里好几个比他小的小朋友都会走路了!”
我一时有些尴尬,不好作答,但没想到一声奶声奶气的“胆子小!”却从儿子的嘴里冒了出来。我们先是一怔,继而捧腹大笑,刘医生更是抱着他亲了又亲。
回家后,细细回味儿子的童趣之言,忍俊不禁后,我陷入了深思……
15个月的孩子意识和自我意识刚开始萌芽,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也相当有限,那么这句“胆子小”出自何处呢?接下来几天我仔细地观察着,一天,我终于从外公、外婆的对话中找到了答案。
那天,外公、外婆和伦伦一起玩,外公想让他下地自己走路,其实他以前已经在学步车里练习了很久,并且走得非常好。外公和外婆想了很多办法,说尽了“好话”劝儿子下地,可他就是不愿意,赖在外公身上不肯下来,外婆也无可奈何地对外公说:“看来这孩子胆子太小,不敢自己走路!”听了这句话,我恍然大悟,原来问题的根源来自于我们家长。儿子天真地模仿我们的语言,但我们也许并未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无形中提醒儿子:他不行,他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儿子也在小小的内心世界为自己贴上这么一个标签:我不行,我做不好这件事。
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我首先和家里的老人长谈了一次。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马上意识到他们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第三代的细心呵护与关爱,反而对孩子造成了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使孩子对自己没有认同感,束缚了他的成长,抑制了他的能力发展。在与长辈们探讨了一番之后,我们达成了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方法,有了他们的支持,我对教会儿子学走路充满了信心。
周末到了,我又一如既往地带儿子到公园去,沐浴大自然的清新气息,伦伦在小童车里拍着手,踢着腿,兴奋得大喊大叫,趁着他的高兴劲儿,我把他抱起来,坐在柔软的草地上,给他讲《一只小蝴蝶》的故事,他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听得入了迷……听完故事以后,我对儿子说:“我们去找小蝴蝶玩,好吗?”他用力地点点头,此时,我心里暗暗叫好。
于是,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彩带,上面有一只五彩斑斓的纸蝴蝶。我走到儿子对面,一面抖动着彩带,一面对他说:“伦伦,快过来,小蝴蝶在叫你呢!”儿子见我离开了他,起先有些紧张,后来被那美丽的“小蝴蝶”所吸引,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