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传统文化教育(3)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3年04月14日 00:43:48 

  第二种,具有一定积极价值的伦理范畴和命题。例如,作为传统道德规范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些范畴内涵丰富深刻,但又精芜夹杂,需要作新的阐释。

  关于"仁"的范畴,它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反映了古代人民的善良愿望;但是,在阶级社会里,这种超阶级的仁爱观,整体上是不现实的,而且能被封建统治用来缓和阶级矛盾,因而具有一定的虚伪性。可是,现在情况恰恰相反。我们社会里,虽然在某些群体之间,这种仁爱观是不适用的,那些黑心煤矿主对矿工的死活命运,哪有丝毫的仁爱之心?而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却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我们就要用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我们的政权是属于人民的,这就决定了它的施政纲领必然是"以人为本",这也可以说是儒家"仁政"的升华发展。"文革"十年中的"斗争哲学",否定了人民之间的仁爱之心;在近年来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拜金铜臭又恶化了社会风气。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感情淡漠。面对这种种消极缺仁少爱的现象,我们正应该大讲仁爱,宣扬同情爱心,改良群体风气,增进社会和谐。

  关于"信"的范畴,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曾子每天"三省吾身",第二"省"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一部《论语》,直接讲述"信"字的地方,也有几十处。诚信待人,一向是我国传统的美德;尔虞我诈,从来就受到舆论谴责。而近年来,物欲横流,争名夺利;言而无信,欺诈蒙骗。从商场到政界,从社会到家庭,从国内到境外,为了一己私利,无所不用其极;在许多地方,诚信二字几乎荡然无存。这种不诚无信的风气,严重破坏了经济正常运转,扰乱了社会秩序。因此,恢复传统良好道德,发扬儒家诚信思想,尤为迫切。

  再如,"孝"的范畴,也是儒家的一个重要道德规范。几千年来主宰家庭关系的"孝道",曾经具有强烈的封建性,非人性的东西。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至今还妨害着农村青年的婚姻自由;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重男轻女思想至今仍干扰着计划生育;特别它往往超越家庭的范围,甚至和"忠"联系在一起,所谓"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这种把父权和君权联系起来的愚忠愚孝,曾经桎梏了多少人的思想和社会生机。但是,另一方面,儒家的"孝道"凝聚了古代人民父母子女之间的美好亲情。所谓"父慈子孝",至今仍是处理两代人关系的良好准则。孔丘还把"孝"与"敬"联系起来,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他要求子女不仅要瞻养父母,而且要尊敬父母,因此,孝敬父母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也是历代诗人千古讴歌的永恒主题。由于"左"的影响,特别是"文革"的冲击,一家两代鸿沟断裂;在商品经济浪潮下,不孝子女甚至拒绝瞻养父母的义务。家庭关系的紧张,也成了当前社会不安的一个根源。弘扬儒家孝道中的积极因素,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儒家的基本伦理思想,又演绎出大量的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其中许多在今天仍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如何对待贫富差别和对立,孔丘说过:"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又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他希图贫富双方各自克制,以缓和矛盾,这在当时条件下是不可能的。因为封建社会中的贫富对立,其实质是阶级对立,不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这种对立不可能消失;要求"贫而无怨"、"贫而乐",尤其荒唐。然而,现在我们社会中,贫富差别和心理上的对立,其性质与以往完全不同,这是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分配中的不公平、不合理。但是,由于贫富差别的存在,以及由此形成心理的对立,当这两个群体在生活中发生碰撞时,甚至会一发不可收拾,严重的会酿成社会不安。因此,除了发展经济、调整分配关系以外,还要从社会伦理上缓解这种对立。一般来说,在贫富这两个群体之间,富裕群体处于优势主动地位,也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因而提倡"富而好礼"、"富而无骄",仍是缓解贫富对立的一剂良药。

  • 早期教育推荐
  •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