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介绍一下笔者收集的几个典型的民间儿童游戏:
1 .憋死牛目的:培养儿童的反应能力的思维能力。 走憋死牛也叫 “ 瞎子跳井 ” 、 “ 裤裆棋 ” 等,是我国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一种简易有趣的棋类活动。该棋的棋盘似一 “ 区 ” 字,也有画成 “ 区 ” 形的,(有圆圈的一面不能走,因中间有井)。
规则:下憋死牛时,两人各找两枚子(多用石子,果核等),分别摆在 “ 区 ” 字的上下两端点上,双方一次各走一子,井边的那面不能走棋,先走子的一方不允许走第一步就将对方憋死。下棋的结果,以一方的棋子被困无法再走时为输。
下憋死牛的要求是:走棋要快,不能回棋。
2 .翻绳目的:这个游戏能有效地训练儿童手指的灵活性、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材料:一根毛线或细绳,长矩不一,多 60 厘米 至 150 厘米 之间。
玩法:多两个幼儿结伴玩耍。翻绳儿时,首先将线两端系在一起成为线圈,一方开始。接着再由对方来翻。翻出的种种花样,根据其形状特点可取名为飞机、面条、金鱼、手绢等。
3 .老鹰抓小鸡目的:主要发展幼儿的灵活反应能力及配合能力。是一种集体游戏。
玩法:游戏时,一人扮 “ 老鹰 ” ,一人扮 “ 母鸡 ” ,其余幼儿扮 “ 小鸡 ” 成一路纵队,排到 “ 母鸡 ” 的身后,分别拉住前面 “ 小鸡 ” 的衣服。游戏开始后, “ 老鹰 ” 站在 “ 母鸡 ” 的前面,大家一起念儿歌:老鹰天上飞,小鸡地上跑,老鹰捉小鸡,就是捉不到。儿歌结束,老鹰就开始攻击,尽力避开母鸡的阻挡,追捉排在队尾的最后一只小鸡,被捉住的小鸡暂离队伍。
4 .跳方格目的:本次游戏在于培养幼儿腿部的力量,单脚跳起的能力。
材料:一个小沙包,在地上划一 “ 田 ” 字形的 “ 房 ” ,在 “ 田 ” 字一端或几端划一半圆形。如图所示:
玩法:人站在半圆里,沙包首先仍到 1 号框里,然后单脚把沙包从 1 依次踢到 4 ,在从 4 号框里踢到半圆里,不能出界。最后人双脚站在 4 好框里,双脚叉开数 1 、 2 、 3 ,来回跳动把沙包踢到半圆外,才算过 1 号,接着,沙包扔到 2 号,重复前面的动作,直到 4 号为止。
接着进入第二关,第一关扔沙包的时候是人面朝 1 、 2 、 3 、 4 框,第二关是,人背 1 、 2 、 3 、 4 扔沙包,然后重复上面第一关的动作。
看谁得分多,算赢。
记分规则:第一关, 1 号 1 分, 2 号 2 分, 3 号 3 分, 4 号 4 分,第二关, 1 号 2 分, 2 号 4 分, 3 号 4 分, 4 号 2 分。
整个过程不能踩线,踩线这关重来。
5 .跳绳目的:跳绳游戏能够发展儿童的跳跃、手眼脚协调能力,培养儿童的竞争、规则意识。
材料:塑料绳或线绳( 150 厘米 左右即可,较细,直径 0.5 厘米 至 1.5 厘米 都可)。一般绳的两端都装有把柄,便于抓握。跳绳是多数儿童喜欢的一种民间游戏,可以单人跳,双人跳,集体跳(需要长的绳)。女孩多玩 “ 跳 ” 绳,男孩除此外还玩 “ 绳子拉人 ” 。跳绳方式有多种,儿童常选择的是普通跳法和双臂交叉跳法玩法:跳时发生失误使绳子落地者即为输,一般以跳的次数的多少决定输赢。其中双臂交叉跳法对儿童的双臂、手脚协调能力要求稍高。
绳子拉人游戏:通过右手、腰等部位的配合,想尽办法让对方先移动脚步。据研究者观察,这种玩法是讲究技巧的,不一定力气大就一定能赢。
(二)民间儿童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开展应用1 .民间益智游戏。七巧板、拼图、猜画迷、翻绳、憋死牛、跳棋、五子棋、闯关棋等。主要有拼图和棋艺类,这种游戏将智力活动和娱乐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如 “ 七巧板 ” 、 “ 弊死牛 ” 等。教师可在幼儿园益智区里投放 “ 七巧板 ” 、 “ 猜谜语 ” 和各种民间棋类 “ 弊死牛 ” 、 “ 逐坑 ” 等。如在 “ 七巧板 ” 的拼图游戏中,幼儿凭着想象,凭着自己已有的一点经验,拼排各种各样的事物。教师可以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加入到游戏中,创设游戏情境,引导用图形纵横排列,作为厅堂摆设,宴请客人时则可 “ 按图设席,以娱宾客。 ” 另外,七巧板的组成又有利于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孩子在拼图的过程中又发展了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