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在晨谈活动"我的理想"时,聪聪说想当魔术师!他看过魔术表演,想变什么就变什么,很神奇。聪聪自豪的说完,同伴们流露出向往的表情。向往是对魔术秘密的探究,是对表演魔术的欲望。《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于是我设计了这个"神奇的魔术"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想象、变通等方法寻找魔术中的秘密。让幼儿明白,魔术师本身并不具有魔法,他们只是运用了聪明才智,创作出一个个有趣的魔术。只要我们找出其中的秘密,就能破解这些魔术,如果我们能开动脑筋,就能成为小小魔术师。
2、目标定位:
针对我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①、通过仔细观察和大胆猜测,寻找、发现魔术表演的秘密。
②、通过尝试魔术表演,感受魔术的神奇,体会表演魔术的快乐。
3、活动的重难点:
在本次活动的目标中提到:通过仔细观察,寻找、发现魔术表演的秘密。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发现魔术表演的秘密便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尝试魔术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是创设一种积极的环境,让幼儿给小、中班弟弟妹妹表演,在表演中体验快乐,增强了自信,同时也进一步感知了魔术表演的秘密,让幼儿在参与游戏表演的过程中来解决这个难点。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①手帕、硬币。
②纸袋、一件宽大的外套、几件细长形状的物品。
③音乐④魔术大师表演片段。
我为幼儿准备的材料没有魔术大师们的豪华或精致,但全是取之于幼儿日常生活常见到的物品,幼儿易寻找易操作,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一枚硬币、一块手帕、一个装衣服的纸袋也会变魔术?是的!日常中见神奇。
二、说教法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教法有:操作法、设疑法、经验迁移法、猜想验证法。
1、首先是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幼儿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共安排了四次操作活动,从而保证了幼儿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孩子们动起来。
2、其次是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本活动大量运用了设疑法,为什么上次变魔术时纸不会湿,而今天的纸都湿了呢?为什么有孔杯子里的纸会湿,没孔杯子里的纸不会湿?用什么办法能让风车转起来?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着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入。
3、再次在活动中,我还运用了经验迁移法,经验迁移能够帮助幼儿在新经验与旧经验间架起桥梁,使新经验的掌握更容易。我在第一环节、第三环节分别运用了经验迁移的方法。
三、说学法我们总是说教学方法,可见学法与教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参与探究,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试一试等方法,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魔术的神奇,体会表演魔术的快乐。
四、说活动程序本次活动设计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与投入,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运用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习过程成为儿童发现和探究的过程,真正使学习变得快乐起来。因此,我设计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环节。
一、谈话激发兴趣。
(一)教师:
1、聪聪想当魔术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看过魔术表演?
2、现在我们先来分享一下一个小朋友最爱看的关于魔法的小片段吧。
(二)教师:魔术表演看上去感觉很神奇像有魔法哟!魔术师表演魔术时真的有魔法吗?
二、发现魔术的秘密。
(一)教师表演《百宝袋》。
提问:猜一猜它的秘密在哪儿?
教师:原来小秘密在这儿呢!
(二)教师表演《吃硬币的手帕》。
提问:猜一猜这个魔术的秘密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