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失败之处:在活动中,自己没有抓住一些"随机"的教育信息。如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中,都是教师在引导孩子,孩子表现的很好,教师没有把机会给孩子。其实可以在孩子掌握之后,让孩子来做指挥。还有一处是在让孩子分辨"高低"音时,有的孩子说出来正确的,教师就应该立即肯定孩子的答案,之后再让孩子来听辨确定一下。
疑难之处:这次活动意在让幼儿感受古诗和歌曲所表达的意境。但幼儿往往讲的不是很好,所以采用分组的形式。幼儿虽然参与很积极,但仍然是有些"不达意"。如:表演区,孩子很高兴的戴上了小道具,但不会做动作,只是站在那。配器,孩子们不合拍,乐器乱响。绘画的孩子画面上只出现了鹅。不知这样的方式是否真正的能促进幼儿的感受感知能力。
三、改进的方法:
1、教师要在设计活动前多听音乐,掌握音乐的内涵。
2、抓住课堂上出现的随机情况,随时调整活动。
3、在音乐活动中,教师的状态要极富激情。表情,动作要学学孩子夸张,生动,才能感染带动孩子。
打击乐《吉祥三宝》
一、主题背景
音乐活动中,经常看到的打击乐教育模式是:孩子跟着老师提供的节奏,一边又一边的模仿练习,直到孩子"学会"为止。如何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从而使幼儿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呢?在克拉玛依区教育局举办的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金龙幼儿园的大班打击乐《吉祥三宝》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二、案例描述及分析
活动一开始,教师就请幼儿观看<<吉祥三宝>>的多媒体音乐动画片.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动画亲身感受了:爸爸、妈妈、孩子音域的不同,小朋友纷纷举手回答:"爸爸的声音非常雄厚,可以用跺脚表示爸爸唱歌的节奏""妈妈的声音非常温柔,可以用弹舌的方法表示妈妈唱歌的节奏""孩子的声音非常甜美,可以用拍手表示孩子唱歌的节奏"。通过协商幼儿一致同意用跺脚、拍手、弹舌的方法来给《吉祥三宝》歌曲伴奏。老师又请幼儿自主的选择为谁伴奏。孩子们非常快乐的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角色。老师再回放《吉祥三宝》的多媒体音乐动画,请幼儿眼睛看着爸爸、妈妈、孩子的出场顺序,耳朵听着音乐拍相应的节奏,老师做指挥,小朋友们看着老师的指挥,跟着动画场面、音乐,用跺脚、拍手、弹舌的方法分别为爸爸的歌声、妈妈的歌声、孩子的歌声进行伴奏。当小朋友们能熟练的用跺脚、拍手、弹舌伴奏时,老师又为幼儿设计了下一个环节即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老师先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知道的乐器,乐器的特征、声音,孩子们都积极踊跃的回答。老师再一次请小朋友们思考什么乐器适合爸爸的声音、什么乐器适合妈妈的声音、什么乐器适合孩子的声音?小朋友们说:"沙槌的声音厚重,比较适合爸爸的声音,""碰铃的声音清脆,比较适合孩子的声音""摇铃的声音温柔,比较适合妈妈的声音"小朋友们再一次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用乐器在老师的指导下轻松、愉快的为歌曲进行了伴奏。之后,老师又为幼儿设计了一个自我展示,自我挑战的教学环节即:请幼儿用多种乐器为整首歌曲伴奏,老师没有要求全体幼儿必须用多种乐器为歌曲伴奏,只是鼓励部分能力较强的幼儿尝试,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没有给幼儿带来心里压力。部分幼儿同时拿了三种乐器,部分幼儿依旧拿了自己喜欢的一种乐器在老师的指挥下为整首歌曲进行了伴奏。最后,老师要求幼儿不看多媒体动画,光用耳朵倾听进行伴奏,孩子们再一次勇敢的进行了尝试,使活动达到了高潮。
分析:为什么这个教学活动能获得成功?分析原因有:
1.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两者能够有机结合。"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幼儿园中的"教与学",要求我们老师从孩子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孩子的发展中把握"教",幼儿学在先,教师教在后。本案例中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这种理念。如活动开始,教师便给每个孩子创设了一个独自探索的机会:跟随音乐,让幼儿自己感受爸爸、妈妈、孩子的不同音域,并用自己选择的身体动作为歌曲伴奏,教师则静静观察每个孩子的动作,从孩子们的动作中了解幼儿"学"的需要。接下来,老师创设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你们都知道什么乐器?","各种乐器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你认为该用什么乐器为三个人物分别伴奏?"等等,来引导孩子门进行积极探索、发现问题,并且找出了答案,教师的"教"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引导、支持幼儿的学。从活动中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多种想法、共同的验证及他们的欢呼雀跃中看出,孩子的学是由内而发的、自主的学,活动真正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益。
2.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植根于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本案例中,老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渐渐揭示活动的中心目标。活动开始,老师情幼儿观看《吉祥三宝》多媒体音乐动画片,帮助幼儿建立歌曲中爸爸、妈妈、孩子的不同音域的经验,让孩子们跟着三个人物不同的出场顺序自主的选择音乐节奏进行半奏。之后,老师又请幼儿用不同的乐器为歌曲伴奏,这一环节的创设,是老师对幼儿的已有经验的提升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