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策略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03月22日 10:33:01

  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重要组成部分,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的特性。在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首先要遵循原则就是"游戏性"先于"表演性"。然而,在中班幼儿表演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却普遍地存在着"嬉戏角色行为多于目的性角色行为,任务意识不强"、"表演中幼儿语言平淡、表情单调"等主要问题。

  可见,没有教师的引导,幼儿的表演游戏很可能停留在嬉戏打闹状态,以后也难产生"演得更好"的要求和努力,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是表演游戏有续、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表演游戏的本身特性为切口,通过分析中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的现状,从年龄特点出发,按照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来组织表演游戏,以自主选择角色、自由讨论、相互模仿、分组竞赛、根据角色特点增添辅助材料、教师参与游戏、在一日活动中积累表演经验、明确任务等策略来提升幼儿表演的生动性和完整性,让幼儿在"游戏性"体验的活动中提升表演能力。

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策略

一、问题提出
表演游戏是幼儿园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两大特点。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时首先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游戏性”先于“表演性”,即首先把表演游戏看作是“游戏”而不是“表演”,那是不是重视幼儿表演游戏中的游戏性,就是不需要教师的介入和指导了呢?在现实的表演游戏开展中中班幼儿普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以愉悦为游戏目的,嬉戏角色行为多于目的性角色行为,任务意识不强
在表演游戏中根据幼儿行为目的程度的不同,可将幼儿角色行为分为目的性角色行为与嬉戏性角色行为。目的性角色行为是指幼儿围绕故事内容扮演角色,认真再现故事。嬉戏性角色行为是指幼儿按自己的兴趣扮演角色,嬉戏打闹,他们玩的内容可能与故事内容有关也可能无关。
中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嬉戏性角色行为多于目的性角色行为,在表演游戏的最初阶段,幼儿关注故事情节及角色的特点、对话等等,因而目的性角色行为较多。随着游戏时间的延续,幼儿对故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感兴趣的东西逐渐增多,嬉戏角色行为也随之增多。如,幼儿会因布置场地和装扮自己而忘记了“表演”;不满足于原来的故事情节,而对情节进行任意的发挥和改编,如,在《三只小猪》中猪老大不满被大灰狼吹倒房子,就变成了“奥特曼”追打大灰狼,接着猪老二和猪小弟也都变成了奥特曼不断地追打大灰狼,最后变成了打架。
(二)以一般性表现为主,游戏时语言平淡、表情单调,不生动
     幼儿的目的性角色行为分为三种:被动性表现(幼儿需要他人的提示、告知才能扮演角色或表现提前不合时宜)、一般性表现(幼儿说话语气平淡,表情单调)、生动性表现(幼儿能够逼真形象地扮演角色,他们能用夸张但适宜的语气、语调、动作、表情等去表现角色)。而中班幼儿的表演游戏以一般性表现为主,在角色对话中感觉像是在背对白,动作、表情、语气都显得很生硬,角色间没有真正上的交流。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中班幼儿的表演能力相对还是比较弱,在表演游戏中他既不能从嬉戏性角色行为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也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这种现象表明:没有教师的引导,幼儿的表演游戏很可能停留在嬉戏打闹状态,以后也难产生“演得更好”的要求和努力,提高幼儿的表演能力是表演游戏有续、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以中班幼儿表演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口,结合其年龄特点及学习特点来阐述中班表演游戏中提高幼儿表演能力的指导策略。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