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配角方案设计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1年12月16日 10:04:57

  1.易兴奋,易疲劳3~4岁幼儿的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占优势,抑制过程较弱,因而易兴奋、易疲劳。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较长的叙述,配角应表现出疲倦状态,如无聊、爬在桌子上、与其他小朋友说话等;对活动则表现出较强地兴奋,一旦刺激特别新颖或较多时,兴奋度增大甚至难以平静。

  2.注意力易分散小班幼儿有意注意只初步形成,无意注意占主导。他们逐渐能够根据要求,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集中指向应该注意的事物。但有意注意的稳定性很低,心理活动不能有意地持久集中于某个对象。在较好的条件下,一般也只能集中注意3-5分钟。此外,小班幼儿注意的对象也比较少。

  当教师的教具图片内容应过于复杂,或一次呈现过多时,配角应表现出兴奋、注意力分散的行为。

  3. 幼儿不会运用交往语言大多数幼儿不会运用交往语言。而小班幼儿存在行为在前,语言滞后的年龄特点,因此他们运用交往语言的能力更加弱一些。例如:当他们穿不上衣服时便哇哇大哭,不知道如何请求帮助;当他们想玩别人的玩具,却不知道如何与人商量,只会粗暴地争抢……在交往中,他们会因缺乏语言沟通感到无助或发生争执,不知如何发表意见而退缩,有的则通过 "武力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4.适当出现配角间冲突或攻击行为小班幼儿的情感大都表露于外,常常处于激动状态,且容易变化,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行动的愿望,自制力差,易冲动,自我中心化明显,处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第一反抗期",常出现因争抢玩具的"工具性攻击行为"。但他们开始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范,开始有初步的自我评价,喜欢用语言、动作与人交往,逐渐习惯于自发地和同伴共同游戏,能对别人表示出同情和关心,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交往障碍或行为问题。

  这年龄段幼儿还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打人、抓人、咬人)。攻击性行为是这个年龄幼儿的普遍现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班中95%的幼儿都会有这些攻击性行为(不论是男孩、女孩、平时很乖的或者是很调皮的),只不过由于个体差异(年龄大小、力气大小)每个人所造成的后果不一样。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简单,也是和他们的年龄特点有关系,由于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索性用手代替,也就是说用动作代替,甚至于用牙齿代替,这样来的效果反而更快一些,因为嘴巴讲不清楚。

  当教师发放玩具数量不够或"不公平"时,没有得到满足的配角出现抢他人玩具的行为。

  4.使用拟人化语言幼儿常常把动物当作人,甚至觉得没有生命的物体也会说、会动、会想,是他们的同类。他们常和"娃娃"说话,跟小椅子"再见",这是幼儿思维"拟人性"特点的体现。

  配角在与动物、物体等对话时,应使用拟人化的语言。例如:

  5.思维依靠动作进行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育都有重要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知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行动。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由于小班儿童的思维还要依靠动作,因此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只能是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不会思考好以后再做。。比如,在捏橡皮泥之前往往说不出自己要捏成什么,而常常是在捏好之后才突然有所发现:"面条!"配角不能听从教师"做好了"唱歌、听故事的做法,应遵循"边做边说"或"先做后说"的行为方式。当让他们说出某一小堆糖有几块,应该用手一块一块地数才能弄清,不应在心里默数。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