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期间,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方面,我们和班队活动结合起来,共开展了十个单元的活动,各个活动都有明确的目标,注重学生的自主管理。如我们开班级运动会时,项目的确立和选择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运动会报名、裁判、记录成绩等工作都由学生承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当然,教师的适当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三、运用评价手段,调控、巩固学生的行为表现,激励上进学生取得一点成绩,我们就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表扬的形式多种多样。实践中我们发现形体评价看得见,摸得着,克服了分数评价的种种缺陷,比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剪了许多小方块硬纸片,并在上面盖上各种花,对遵守纪律好的同学,发给"金色大雁花",对爱劳动的同学,发给"校园小白鸽花",对发言好的同学,发给"小喇叭花"等,一周累计得花多的同学,老师在"比比谁的红花多"评比栏内给他盖一朵大红花。同时,班级还设了"标兵座",让每周选出的进步最大的同学坐。另外,我们还通过上光荣榜、发喜报等肯定性的正面鼓励的形式,激励上进。
在以上评比中,我们遵循的是自身纵向比,同类横向比的原则。这种有序的、得当的评价手段,对于调控、巩固学生的行为表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做好家长工作,形成教育合力要使学生很快适应小学生活,家长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改革了传统的家长工作内容和方式。过去教师对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搞好学习指导得比较多。实验开始后,我们走访了全班同学的家庭,家一访中,淡化了这方面的指导,主要在给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帮助孩子增强社会性适应能力方面进行指导。
开学初,家长学校请来了特级教师给家长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对其成长的重要性。请分管实验的校领导讲幼小衔接实验的目的、意义,请市营养协会的专家做营养讲座,并接受家长的咨询。
实验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及时了解学校对孩子的要求。班会课上,我们请来三位同学的家长谈自己小时候在艰苦环境下刻苦学习的故事,让学生珍惜今天优越的学习条件。同时,我们还设立家长开放日,请家长到校听课,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有针对地进行教育。!
在工作中,我们觉得教师不仅是家校间的桥梁,还应是家长与家长间的纽带。实验期间,我们采取了请家长作家教专题报告和请家长围绕"新苗茁壮成长"这一主题办报的形式展示、交流家教心得和成果。不少家长反映,通过交流,获益匪浅,这些措施对于加强家校、家长间的联系沟通,形成育人合力,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