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教师协助分组还是幼儿自主分组,都可能会发生幼儿互相不接纳的情况。幼儿互相不接纳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个性不合、暂时性的小别扭、问题解决意见不一致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妥善解决纠纷与矛盾。首先要了解产生纠纷与矛盾的原因,然后跟幼儿协商是否可以与教师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引导幼儿互相接纳对方。如果问题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那么就维持原来的分组方式;如果问题不能解决,也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让不被接纳的幼儿自主选择到其他组去,也可以让其与教师一组进行活动。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帮助不被接纳的幼儿改变其不良的情绪反应,对其进行一定的安慰。在“小猫钓鱼”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四个幼儿都愿意钓鱼,没有人愿意做运输员和整理员,幼儿由此引发争执,导致活动无法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介入,引导幼儿相互协商,四个幼儿轮流交换工作,这样每个人都能在同一个活动中做钓鱼者、运输员、整理员,四个幼儿只要彼此商量好轮流的顺序就可以了。
三、小组长的选拔要合理
在复杂的活动中,小组长是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小组长是组内的领导者和协调员,负责一些具体事项。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性质,指派能力较强的幼儿为小组长,也可以实行小组长轮换制,让小组内的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当小组长,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每个幼儿得到锻炼,也可以让幼儿向别人学习如何当小组长,这样的轮换方式比较适合小组成员暂且不变的主题活动。教师应该注意的是,不能让小组长的选拔成为一种形式,即不能为了选小组长而选小组长,完全不考虑幼儿的能力。在相对公平的前提下,教师不妨让协调能力好的幼儿较长时间地担任小组长,这样不仅可以让合作更有序地完成,也可以让每个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还可以让幼儿从小组长身上学到一些协调的技巧。例如,在大班合作学习活动“大鞋子”中,四个人要左右脚同时踩着两块木板齐步走,这个活动对幼儿的协调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就应当引导幼儿选出一个小组长。小组长可以把能力强的幼儿安排在最前和最后的位置,同时组织组员喊统一的口号,以确保四人步调一致。另外,对一些合作经验比较丰富的中、大班幼儿,教师不妨让他们在小组内自主选拔小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