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家效应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2年11月15日 11:08:14

  “逃家是什么意思?”我问。“就是不在家里、着火了从家里逃出来、中毒了跑到外面去了……”看来,孩子们基本已经理解了词语,而且对“逃”的感受也是建立在逃家的原因上,如果利用幼儿的这一体验,感受后果效应,将幼儿的认识上升到情感方面,这样就有了童话故事的主线——逃与追,对完整理解、讲述整个故事有帮助吗?

  活动开始了,我出示了兔妈妈当捕鱼者在钓变成小鲤鱼的小兔这幅图,在逃家效应的影响下,孩子们一下就理解了图片的意思,在幼儿充分表达后,我完整地讲述了这一幅图,引导幼儿用“如果……,我就……”的句型来建构、完善自己的语言。通过角色意识的担当,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对话。而故事才刚开始,采用同样的方式容易产生学习疲倦,相比较而言,故事的匹配图画生动形象且鲜明,让幼儿自由地讲述交流,多点空间、多点尝试、多点想象,获得的经验就能更好地发挥内源性。

  于是,我向孩子们出示了一张操作纸,纸上分成两部分,一边代表兔妈妈,另一边则是小兔,将故事情节以分类的方式做成可活动的,方便操作。例如:我出示了变成爬山的人的兔妈妈,请幼儿猜想小兔的变形,有想之后再揭示,增添了一份猜谜的乐趣,同样也可以反过来猜兔妈妈,每一次“猜谜”将幼儿的兴趣一次次调高,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加上图片的形象比较,幼儿基本已能完整的讲述故事。

  最后利用最后一幅图引发悬念——小兔变成什么了?为什小兔和她妈妈抱在了一起?提升幼儿对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的感受,让逃家效应上升到情感,促进幼儿表演发展。

  在活动中,我始终处在旁观者的身份,是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材料、幼儿的想象的结晶。活动迁移幼儿对童话故事的主线——逃与追的理解感受,通过角色的扮演熟悉、掌握基本句型,利用猜谜的方式,在猜一猜、比一比的互动中不断积累对话,并在基本的句型中不断丰富经验,建构故事内容。《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老师只不过是个打杂的,除了摆放图片就是完善幼儿的建构。而这些收获都来自于逃家效应,可见,导入环节的价值体现,有效地导入对接下来的活动有着“脉”的作用。


互联网 baby611.com
  • 幼儿园教案_分类
  • 关注我们
  • 本类随机推荐
  • 最新教案专题
  • 幼儿园课件
  • 幼教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