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只能在教师的一言堂中草草结束了。
【反思】表扬奖励要讲究适时,发挥时效性。
从这个片断看,孩子们热衷于自身的活动,教师为了有效地组织谈话活动,接连出了两招。一招是走到幼儿面前,另一招是“奖”。从这点看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真的是尽责尽力,但没效果。
幼儿喝水后各方面正处于松散状态,教师的第一个问题没有能够引起孩子们注意,他们只是沉醉于自由自在的相互交谈中,教师只得走到孩子们面前,请幼儿回答。小男孩回答后,教师接着又问,举手的人还是廖廖无几,教师还是没能把孩子们的注意力转移过来,请了小女孩回答后,发现了前面回答的小男孩也在举手之列,于是马上进行了嘉奖,但一朵“小红花”也没给教师带来转机,孩子们对老师的用心良苦根本没有体会到,还是没有能够进入教师的预想里来。
从小班年龄看,经过了一个活动后,此时孩子们更需要的是轻松、自然的一种休闲式的交谈,此时组织“参观后的谈话”是不妥当。尽管平时孩子们对成人的各种奖励,“小红花”之类的吸引力较大,但如果是违背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身心需要,那么你再大的诱惑对孩子来说,也是无效的。如果说有效果的话也只是短期效益。奖励的运用只有在一定适当的场合下,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它的时效性。
【案例3】小红花凋谢了小班“我喜欢”主题下的一个音乐活动,活动内容是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教师先组织幼儿进行了2分钟的律动,律动是模仿小动物各种叫声,音乐很活泼动听,孩子们很投入地跟着音乐动啊、叫啊。接着教师范(清)唱歌曲一遍,有近三分之一的小朋友跟着老师唱。师问:你听到了什么?举手人没有,但下面有很多幼儿在自言自语说“咩--咩---”
教师问:刚才老师唱的歌里,你听到了什么?有一个幼儿举手了说“我爱我的幼儿园”
教师奖励那个孩子一朵“小红花”, 这个小朋友很开心,这时有部分小朋友的视线转到了那个孩子身上,脸上表现出羡慕的表情。
教师边弹边唱歌曲两遍,仍有许多孩子跟着唱。师问:你听到了什么?有6-7个幼儿举手了。3个幼儿都回答“真快乐”。
教师奖励3个孩子每人一朵“小红花”,得到“小红花”的小朋友都很开心,其他孩子对得与不得没有太大的反应。“小红花”对其他孩子没有作用时,教师只有不让幼儿回答了。进入了跟唱环节。
【反思】表扬奖励要有效为教学服务这是一个音乐活动过程中,教师针对幼儿对歌曲不感兴趣现状所采取的表扬奖励策略。
教师的第一次范唱时,有很多幼儿跟着唱,说明孩子对这首歌已熟悉。教师的第一个问题,没有人举手回答老师,而是在学“咩咩”小羊叫。一方面由于教师嗓音沙哑歌声不悦耳之外,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是孩子们还沉醉于律动时那优美的旋律中,还不满足于教师给予的模仿动作时间,还没有动够、叫够。同时这也很典型地反映了小班孩子对音乐的喜好点。
教师无视孩子的这种变化,而是一味地要完成预设计划,想通过表扬奖励措施来扭转局面。在一个孩子得到“小红花”后,对一小部分幼儿起了作用。教师的第二次范唱后,老师的提问,有了一些幼儿举手了。当3 个幼儿又得了“小红花”后,奖励在大多数幼儿身上仍没有作用。显然歌曲本身对幼儿失去了吸引力,幼儿不会为了没兴趣的东西而控制自己按老师的要求做的。此时的小红花因没有阳光雨露而凋谢了。教师采取的奖励措施显得那么地苍白无力,故教师要根据实施状况、幼儿的反映等即时调整计划,表扬奖励措施要有效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