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通过共同研究概括出了拍球和拍球走的动作关键点,即大臂带动小臂,手指、手腕放松,击球点在球的正上方或后上方。此外,在新的活动设计中,重点强调了三个方面的指导:教师强调拍球和拍球走的动作要领并进行示范,针对幼儿的不同动作表现给予相应的指导,以游戏情境加以引导。第二次活动的目标也调整为练习向指定方向拍球走的动作, 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不怕寒冷。为了不干扰幼儿的动作练习,新的活动中,我们去掉了砸点拍球练习和饮料盒通道,换成了贴在地上的宽宽的两条实线和用皱纹纸缠成的、稍粗的、有些立体的两条实线,椅子的通道没有改变。 整个活动连贯流畅,一气呵成, 所有的孩子都投入到活动中,并伴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幼儿基本上达到了目标要求,能尝试拍球走;提供的材料体现了难易程度上的分层;教师的指导也更加有针对性了。此外,活动前球操的使用,一方面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让幼儿充分感知了球性;游戏情节的设置也更加激发了幼儿的活动兴趣。这也是我们的关注点从"分层提供材料"到"分层指导"转变所获得的一些有益经验。
三 、指导要基于幼儿的动作表现就当我们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行政干部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你们提供的材料是如何为分层指导服务的?只要孩子能拍球走就算达成目标了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回放了活动录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有的孩子越拍越低,有的孩子拍拍抱抱,有的孩子弯着腰拍,只有四五个孩子能规范完成拍球走的动作……的确都到达了终点,但动作表现却大相径庭。 行政干部提出的问题再次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从关注材料的分层到关注教师指导的分层,却忽略了关注幼儿的动作表现。那么,如何在一个活动中关注这么多孩子呢?为此,我们请来了体育学科的专家,共同分析球类活动中的分层指导,明确了指导的主要方面,即目标制定的分层;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在重点指导分层;提供材料、场地设置的分层。
在明确了分层指导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第三次活动。这一次,我们在场地布置上大做文章,将偌大的操场布置成了回形场地。幼儿面对如此宏大的场地,非常兴奋。然而,真正开始活动以后,问题出现了。孩子们在这样的场地里竟然分不清楚哪里是开始,哪里是结束,顿时乱作一团。情急之下,老师只好请了两名助教做示范。然而,幼儿的活动兴趣却渐行渐远。活动结束后,我们重新观看了活动录像,才发现,原本想通过材料的提供来达到对不同水平幼儿的分层指导,但复杂的场地布置、过多的材料却干扰了幼儿的学习。一时间,我们陷入了困顿。
四 、幼儿的需要才是根本所在第三次活动带给我们的冲击很大。活动中,幼儿忙于体验游戏的形式,教师忙于关注教学的环节,师生之间似乎是两张皮。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在与教研室专家的研讨中,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忽略了最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幼儿是怎么学习的"。
一直以来,我们似乎都在材料分层上不停地打转,关注的核心还是教师怎么教的问题。认识到问题的症结以后,我们认真总结了幼儿原有的动作表现,探寻了帮助幼儿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的教师指导策略,最后,我们结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设计了新的活动《带着球儿去旅行》。
首先,我们在为幼儿提供多种球的基础上,把对球的选择权还给了孩子,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球去游戏。能感觉到孩子对皮球的感情更深了,活动也更加投入了。
其次,让幼儿通过球操和小游戏充分感知球性。其实,从拍球到拍球走的难度跨度并不大,拍球走的基础是熟练地、连续地拍球。只要幼儿能熟练拍球,掌握拍球的动作要领,拍球走便是水到渠成。在球操中,老师和幼儿一起跟着音乐体验拍球的力度、频率与球的高低快慢之间的关系。其后,又以游戏的形式不断丰富幼儿的拍球经验,提高控球能力。游戏"会跳舞的皮球",让幼儿在充分感知球性的同时,体验到论文 合理利用狭小空间开展体育活动张翠红《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应有与其规模相适应的户外活动场地";《国家教委、建设部、城市幼儿园建筑面积定额》(试行)规定: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每生4平方米。然而事实上,在一些条件较差的幼儿 园,以上关于场地的规定几乎是一个奢望。特别在一些历史较长的大中城市中,建园较早的幼儿园有相当的一 部分早已被禁固在有限的空间内了。这些幼儿园地处横街窄巷,无论是向空间发展,还是向周围发展,都是非常困难和渺茫的。既然扩建现有的幼儿园不太现实,国家也不可能一下子拿出一大笔财力来重新兴建标准的园舍,那么如何利用现有条件,积极挖掘潜力,提高体育活动质量,便成为当前集中研究的问题。
一、合理利用现有的场地,使之发挥最高使用率和最好使用效果。
首先修改日作息时间表,错开每班的早操和体育活动时间,然后,把全园的室外活动场地划分为若干小区,较合理公平地分配给各班在不同的时间里使用,使用这种统一安排活动场地的方法,应当注意这样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