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要小心做好这几点,不然月子过的焦头烂额!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8年11月05日 14:00:48 

  挺着大肚子10个月,终于到了卸货的时候了,很多孕妇以为卸货后就好了,结果并不是这样。生产后的头一个月,可以说是宝妈最焦头烂额的一个月,一方面得照顾好初生宝宝。一方面自己要坐好月子,调整自己的身理和心理。

  月子是产妇恢复好体质的黄金期,坐得好的话,以前身体有问题的部分都会有改善,但是如果坐得不好的话,以后身体会越来越虚,所以必须重视起来。

  但是大家总被月子期间妈妈婆婆那些坑人的月子习俗给坑了,比如“月子不能洗头不能吹风洗澡刷牙……”毕竟坐月子的传统经历了5千年,以至于到现在依然有一大波信奉者对此深信不疑。

  but现在已经是21世纪了ok?坐月子也要与时俱进才对~如果依然相信那些传统陋习,只会让你的月子过得越坐越糟。

  其实坐月子真正要注意的是以下几点才对。

  母乳喂养也要结合实际

  宝宝母乳喂养是最好的。如果宝妈月子里奶水少,有可能是刚生完宝宝气血不足引起的,出了月子奶水慢慢的就多了。宝妈在月子里要多吃自己炖的猪蹄最能增加奶水量。另外鲫鱼豆腐汤也是不错的选择。总之多喝汤奶水才会多。没有奶水宝妈也不要着急上火,让宝宝在月子里补点奶粉,月子里主要是食补,等到出了月子宝妈气血都跟上了,奶水也自然就多了。宝妈要正确对待奶水少的问题,不要相信偏方,不懂找医生。有些宝妈天生奶水少,再按摩奶水也不会增加。宝妈要好好心疼自己。

  卫生不能落

  产后一个月不洗澡,那身上脏不拉几的,自己受得了吗?这是在惩罚产妇吗?一个月不洗澡,很容易导致产褥感染,产褥感染。一个月不洗头不洗澡,那一身的酸臭味,还喂奶,是欺负宝宝还不会说话抗议吗?另外口腔中有大量的细菌、厌氧菌,吃饭后口腔内的食物残渣不及时清除,细菌大量繁殖,会引起牙周炎、牙髓炎、龋齿。所以洗澡、刷牙是文明人最起码的卫生习惯。

坐月子要小心做好这几点,不然月子过的焦头烂额!

  争取时间休息

  生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精神上遭受拉锯,连肉体上也是一种极致。整个分娩过程,几乎都会耗尽各位新妈咪的体力,所以第一天新妈咪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休息,以确保体力的恢复。睡觉时经常变换姿势,有助于身体恢复。平躺着睡觉时要屈膝。褥子要厚度适当,别硌着身体,被子不要太厚,能让额头稍微出汗就行。

  适当活动但不能过度劳累

  一般健康的产妇,可在分娩后6~8小时坐起,12小时后下地活动,这样有利于身体生理功能和体力的恢复,帮助子宫复原和恶露排出。但不意味着要过度劳累。分娩后,如果连续不停地使用手腕、脚裸等常用关节,不给予它们恢复的时间,会导致神经拉长并酸痛。需要特别注意。

  频繁抱孩子会给手腕造成负担,提重物或做手腕用力较多的活也不好。像这样的体力活,妈妈们可以交给老公来做。只有男人自己参与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才能切身理解作为一个妈妈有多不容易,才能更体谅理解妻子,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同时在带娃的过程中,两人会常常关于孩子的事交流,谁也不会感到被忽视,有利于增强夫妻感情。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新妈妈的产后抑郁,更有利家庭和谐。

  饮食营养要均衡

  产后的新妈妈一般身体较为虚弱,大量的进补反而容易“虚不受补”,而且大量摄入蛋白质和脂肪只会堆积在体内,不仅加重身体负担,也容易引起代谢失调。因此月子期间一定要营养均衡,少食多餐,荤素搭配。适量的橙子、柚子、猕猴桃等水果也有开胃的作用。而且还能促进乳汁分泌。

  不要经常流泪

  很多宝妈因为突然不适应有孩子的生活,每天熬夜照顾宝宝,会感觉压力非常大,再加上婆婆整天不帮忙,还喜欢唠叨,这对宝妈的情绪刺激更严重,所以经常会偷偷哭泣,情绪变得非常差,还会不由自主的流眼泪。女人产后,血液循环差,流经各个器官的血液都比平时少,如果坐月子时经常流泪,很容易导致眼部疲劳,按老一辈的说法,坐月子总哭,年龄大了以后容易老花眼。

  初次当爸爸妈妈会有很多地方不懂,也会有手忙脚乱的时候,这个时候不要慌,新爸爸要协助妈妈一起带宝宝,妈妈在产后尽可能的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度悲伤也不要过度较真,学会转移注意力,大大咧咧的感觉什么事都是浮云。

坐月子要小心做好这几点,不然月子过的焦头烂额!

  别包的太严

  多数妈妈担心产后受风感冒会落下头痛等毛病,所以出院之后把自己从上到下包的严严实实。之所以害怕产妇和孩子着风,主要是因为新生儿在7天左右容易出现破伤风,也有人叫它七日风。

  但是导致破伤风发作的并不是风,而是破伤风杆菌,它是一种厌氧菌,如果坐月子期间房屋紧闭,空气污浊,反而有利于细菌的繁殖。另外生娃后大人爱冒汗,如果这时候再穿的过多,汗液排不出来,一样也会着凉的。因此产妇坐月子在衣着方面应该和普通人一样,同时也应该注意开窗换气。

胎教音乐
  • 坐月子推荐
寒假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