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产期到了 孕妇未生产怎么办?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5年09月29日 10:22:01 

  预产期到了,还没生产怎么办?

预产期到了 孕妇未生产怎么办?

  很多孕妇都会遭遇到这个情况,预产期过了宝宝还是没动静。如果超过预产期怎么办?其实,在预产期前后两周内分娩,都属正常。如怀孕24-36周间出生视为早产,在42周以后出生,则为逾期产。

  若孕妇已经过了预产期,却还未没出现分娩征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过于紧张,要注意胎动情况。一旦胎动每小时少于3次或在12小时内少于20次或胎动减弱,则需马上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医生会根据情况决定分娩时机。

  2、继续进行产检,并把孕早期的检查(如B超、验血、妊娠试验等)结果及胎动出现的时间、结果给医生,让医生再次核对孕周。

  3、加强产前检查,缩短检查间隔时间,随时与医生取得联系,告知宫内胎动情况,同时B超随访羊水量。如果无异常,可在密切监护下继续妊娠。

  如果预产期推迟到14天后,达到临床所谓过期妊娠时,由于部分孕妇的胎盘会出现老化、胎儿会出现缺氧窒息,所以对孩子的危害较大,应及时到医院采取措施。

  预产期怎样计算?

  预产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计算:

  1、 根据末次月经计算:

  末次月经日期的月份加9或减3,为预产期月份数;天数加7,为预产期日。

  例如:末次月经是2014年4月15日,日期15+7=22,月份4-3=1,预产期为2015年1月22日。

  2、根据胎动日期计算:

  如孕妇记不清末次月经的日期,可以依据胎动日期来进行推算,一般胎动开始于怀孕后的18-20周。计算方法为:初产妇是胎动日加20周;经产妇是胎动日加22周。

  3、根据基础体温曲线计算:

  将基础体温曲线的低温段的最后一天作为排卵日,从排卵日向后推算264-268天,或加38周。

  4、根据B超检查推算:

  医生做B超时,根据测得的胎头双顶间径、头臀长度及股骨长度即可估算出胎龄,并推算出预产期。

  5、从孕吐开始的时间推算:

  孕吐一般出现在怀孕的第六周末,即末次月经后42天,向后推算至280天即为预产期。

  6、根据子宫底高度大致估计:

  如果末次月经日期记不清,孕妇可以按子宫底高度大致估计预产期。妊娠四月末,孕妇子宫高度在肚脐与耻骨上缘当中(耻骨联合上10厘米);妊娠五月末,子宫底在脐下2横指(耻骨上16-17厘米);妊娠六月末,子宫底平肚脐(耻骨上19-20厘米);妊娠七月末,子宫底在脐上三横指(耻骨上22-23厘米);妊娠八个月末,子宫底的剑突与脐的正中(耻上24-25厘米);妊娠九月末,子宫底在剑突下2横指(耻骨上28-30厘米);妊娠十个月末,子宫底高度又恢复到八个月时的高度,但腹围比八个月时大。

  绝大部分孕妇会记住自己的预产期,并据此做相应的安排,但不要忘了预产期仅是一个大概时间,并不是精确的分娩日期。胎儿的分娩时间受宫内因素、孕妇身体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对于月经周期不规则的女性来说,排卵和受孕时间很难确定,只有约半数的孕妇会在预产期当天分娩。

  预产期计算准不准?

  预产期准吗?预产期可以提醒孕妇胎儿安全出生的时间范围,但不要把预产期这一天看得那么精确。预产期不是精确的分娩日期。据统计,只有约53%左右的孕妇会在预产期当天分娩。

  胎儿什么时候出生受到宫内环境、胎儿发育情况、孕妇身体条件和现实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出生时间不能准确预计。预产期只是孕妇分娩的大概时间,计算预产期的目的是让孕妇做好当妈妈的准备,并不是计算出哪天就真的在当天生产。

  那么,比预产期“提前”或“推迟”是否代表不正常呢?一般来说,在预产期前后两周内分娩都属于正常情况。临床上所说的足月胎儿是指孕龄在37周到42周之间,在这段时间内分娩的孕妇约占80%-90%。不到37周分娩的为早产儿,约占5%-10%。孕龄越小,早产儿生活能力越弱。如果在孕37周之前有临产症状,应立即到医院保胎,尽可能延长胎儿在子宫内的时间。有妊娠合并症的孕妇,(如高血压、前看胎盘出血)则需要视乎身体情况决定是否要提前引产。

  因此,孕妇到了孕37周时应随时做好分娩的准备,但不要过于焦虑,听其自然,如到了孕41周还没有分娩征兆出现,有条件的应住院观察或适时引产。

  预产期护理注意哪些事项?

  临近预产期,胎儿即将出生,孕妇要注意适当运动,以利于顺产;提前准备好待产包,以避免在孩子在预产期前出生自己却没有做好产前准备;如果出现见红、破水等产前征兆,需要马上到医院待产。此外,预产期前孕妇还需注意饮食,才能有利于分娩。

  预产期护理注意事项1、注意胎动

  每天注意胎动,如果宝宝不动,你要多走走,或换姿势,或轻轻拍拍肚皮,看看宝宝有没有动动,如果还是不动就要尽快到医院检查了。

胎教音乐
  • 预产期推荐
寒假幼儿安全注意事项
  •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