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喂养的22个糊涂之举,你犯了几条! (2)

妈咪爱婴网 www.baby611.com 2018年10月09日 13:32:14 

  糊涂之举9:吃鸡蛋多多益善

  有家长以为,鸡蛋富有宝贝生长发育最需要的高蛋白,所以给宝贝吃再多鸡蛋都不怕。

  明智之举:以6个月前的宝宝为例,他们的消化系统还未发育成熟,鸡蛋中的白蛋白经过肠壁直接进入到血液中,刺激体内产生抗体,引发湿疹、过敏性肠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等不良反应。

  另外,过多吃鸡蛋会增加消化道负担,使体内蛋白质含量过高,引起血氨升高,同时加重肾负担,容易引起蛋白质中毒综合征,发生腹部胀闷、四肢无力等不适。营 养专家认为,1岁至1岁半的宝贝最好只吃蛋黄,每天不能超过1个;1岁半至2岁的宝宝隔日吃1个整鸡蛋,待2岁以后才可每天吃1个整鸡蛋。

  糊涂之举10:多吃鱼松营养好

  也有家长认为,鱼松营养丰富,口味又很适合宝贝,应该多多给宝贝吃。

  明智之举:研究表明,鱼松中的氟化物含量非常高。宝贝如果每天吃10~20克鱼松,就会从鱼松中吸收氟化物8~16毫克。加之从饮水和其他食物中摄入的氟 化物,每天摄入量可能达到20毫克左右。然而,人体每天摄入氟的安全值只有3至4。5毫克。如果超过了这个安全范围,氟化物就会在体内蓄积,时间一久可能 会导致氟中毒,严重影响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发育。平时可把鱼松作为一种调味品给宝贝吃一些,但不要作为一种营养品长期大量给宝宝食用。

  糊涂之举11:多吃肝脏补维

  有父母觉得,动物肝很有营养,又含有很多维生素A,给宝贝吃得越多越好。

  明智之举:研究表明,肝脏具有通透性高的特点,血液中的大部分有毒物质都会进入到肝脏,因此动物肝中的有毒物质含量要比肌肉中多出好几倍。除此之外,动物 肝中还含有特殊的结合蛋白质,与毒物的亲和力较高,能够把血液中已与蛋白质结合的毒物夺过来,使它们长期储存在肝细胞里,对健康有很大影响。其实,动物肝 只吃上很少的量,就可获得大量的维生素A并储存于肝脏。一般来讲,未满1岁的宝贝每天需要1300国际单位的维生素A,1~5岁每天需要1500国际单 位,相当于每天吃动物肝时吃12至15克左右。

婴儿喂养的22个糊涂之举,你犯了几条!

  糊涂之举12:鸡汤比鸡肉有营养

  更有父母认为,给宝贝吃鸡时,要多喝汤少吃肉,鸡汤的营养比鸡肉好。

  明智之举:营养学家指出,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鸡汤虽然味道十分鲜美,但鸡汤中所含的蛋白质仅是鸡肉的10%,脂肪和矿物质的含量也不多。但是,鸡汤中的营养虽然比不上鸡肉,可汤能刺激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因此,最适宜的做法是汤和鸡肉一起吃。

  糊涂之举13: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越多越好

  有父母认为,给宝贝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越多越好,比如多补充维生素A、D。

  明智之举:虽然维生素和矿物质对婴幼儿十分重要,但也不能给宝宝过量地摄入或滥用,否则会对宝宝身体产生不利,造成的危害比如会有维生素A、D中毒等。维 生素C对人体有许多益处,但长期大量服用,血浆中维生素C的浓度一直处于饱和状态,幼儿容易产生草酸盐尿。现在市场上有许多专为儿童配制的口服营养补剂, 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脂肪、蛋白质及糖类,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但也不能长期多量服用,否则会造成消化不良,发生腹胀、腹泻等症状,反而阻碍了小儿的生长发育。

  糊涂之举14:吃零食有害健康

  有父母认为:零食有害健康,孩子吃了这些垃圾食品,会影响生长发育。

  明智之举:零食不等同于垃圾食品。高热量低营养的食品才是垃圾食品。而对于一些有营养的零食,专家建议在不影响正餐的情况下,可以给孩子适量摄入,补充体 内营养成分。特别是身材瘦小的孩子,最好晚饭后就给他吃零食,一直吃到睡觉前为止。上了小学的孩子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增强发育。

  糊涂之举15:初生儿吸奶嘴比吸乳头好

  有父母觉得:在宝宝未习惯吮吸母乳前用奶嘴喂宝宝比较好。

  明智之举:用奶嘴吃奶,比吮吸母乳省力。但是如果宝宝习惯了奶嘴,就会拒绝吸妈妈的乳头,妈妈的母乳量就是会减少。因此,在宝宝未习惯吮吸母乳前,不要随意用奶嘴喂宝宝,更不该使用安慰奶嘴。

  糊涂之举16:鲜奶比配方奶粉好

  有父母认为:用鲜奶代替配方奶粉喂养2岁以内的宝宝。

  事实上2岁以内的宝宝最好选用配方奶粉,尽量不用鲜奶。

  糊涂之举17:辅食添加比母乳喂养更重要

  有父母认为:从宝宝4个月开始,辅食添加对宝宝的发育来说更重要,此时的母乳已经没有什么营养了!

  明智之举:在宝宝4——6个月内,一直给其喝流质食品,慢慢的养成宝宝吃辅食的习惯。4——6个月后,宝宝需要补充一些非乳类的食物,包括果汁、菜汁等液体 食物,米粉、果泥、菜泥等泥糊状食物以及软饭、烂面、小块水果、蔬菜等固体食物。此时补充食物与母乳喂养同样重要。

  • 婴儿喂养推荐
  • 关注我们